艰苦朴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83812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艰苦朴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艰苦朴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艰苦朴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艰苦朴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艰苦朴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艰苦朴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美德。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的国家, 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将艰苦朴素作为一种美德发扬光大。联合国专门把 10 月 31 日设立为“勤俭日” ,也就是提醒并要求人们在新世纪仍然要坚持艰苦朴 素、勤俭节约的美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 史中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的谆谆告诫。邓小平同志曾 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 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造。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 于克服腐败现象。 ”江泽民同志也从“我国现代化事业正处于创业时期”这一科 学论断出发,提

2、出了 44 个字的艰苦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 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 骄不躁、无私奉献” 。加强对全体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是继承 发扬传统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呢?这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也是我 国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一、从传统道德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我们需要继承这个美德,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把国 家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它源于公元世纪之前,还需要由 我们把它带到下个世纪。艰苦朴素、勤俭

3、节约是一种精神,而不拘泥于某一种 具体做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升华为一种为祖国为民族和人 民利益的共同理想,体现为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怕任何困难和牺牲而艰苦 创业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它是个贯穿于工作、生活全过程,贯穿于人的全 部实践活动的综合概念,也是贯穿广大人民终生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时刻 记住自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一切从大局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在工作上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知难而进、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对工作认 认真真、一丝不苟;在生活上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不搞高消费和超前消费、 野蛮消费,不能奢侈浪费,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二、从国情看,我们还处在生

4、产力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初级阶 段,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首先,我们国家人口数量多,地域辽阔,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 农村人口比重大,教育、科学、文化都比较落后。其次,人口基数大,今后在 一个较长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还会较高,但耕地面积有限,劳动生产率、财 政收入、外贸进出口的幅度不会很快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世 界的排名较后。因此,要想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 什么其它的捷径可走。再次,我们在经济综合指标上跟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到本世纪中叶,我们也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要在半个世纪内缩 短和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

5、距离,就要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是个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在总结日本振兴经济时说过: 一个经济落后国家要赶上经济发达的国家,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能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忍受较低的生活水平;二是在比较低的生活水平下还能好好干;三是把 别人的长处拿过来。邓小平同志给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我们要艰苦奋斗,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发展生产力。而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对于我们这个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 大国来讲,还不能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去掠夺不发达国家。也不能靠大举外 债的办法发展经济,更不能采取国内的不正当竞争和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

6、衡 和三大差别的办法去实现。中国只能够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大力发扬艰苦朴 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我国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不断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跻身于世界强国 之列,因此,需要发扬俭朴的精神,节约资源,创造财富。如果背离了这个原 则,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欣欣向荣只能成为空谈。即使将来国家富裕了, 俭朴的美德我们也不能忘。只有这样,我国人民才能世世代代过上好日子。三、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成由勤俭败由奢” 。玩物丧志,过分优裕的生活,会使人缺乏进取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相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可以磨意志,

7、陶冶情操,增强人的责任感、进取心; 艰苦朴素、勤劳节俭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我们必须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不论家庭富裕和贫寒,我们都要以勤劳节俭为荣,奢侈浪费为耻。诚然,今天 我们倡导艰苦朴素,并不是要求我们像过去那样吃糠嚼野菜、穿补丁衣,在新 世纪,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其新的特点。它不单纯指对物质财富的节俭,如 一双袜子缝缝补补十几年这样;在现代生活中,它更应上升成为一种精神境界, 如对时间的珍惜,一名新世纪的青年学会如何珍惜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进行 学习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同等重要。在物质 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保持这种精神,就能使人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心思放 在

8、学习、工作上,而不会在享受安逸中耗费青春。在新世纪,艰苦朴素、勤俭 节约就是要求我们从国情和家庭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适度消费,不盲目追求 “名牌” ,不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从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做 起。即使家庭条件再优越,也不应攀比成为学校的“大款” ,社会中的“贵族”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新世纪我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一个健全人格 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还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我们在利用 物质资源的同时,要为集体、国家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想一想,不能因个人生 活上的铺张浪费使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下降,更不能因此有损国家的发展。四、崇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也是我们每个人

9、事业成功的保证。节俭可以积累财富,从而为事业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爱国华侨陈嘉庚, 年轻时辛勤劳作,兴办企业,当他成了南洋的“橡胶大王” ,存款达千万元时, 生活仍很节俭。他将节省下来的钱,盖漂亮的校舍,买最好的设备,使家乡成了有名的集美学村。可以说,陈嘉庚的成就与他的勤劳俭朴是密不可分的。如 今,我们国家与昔日不同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和人民正在逐步走向 富裕。人民生活改善了,消费水平提高了,于是一些人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 就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艰苦朴素过时了。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 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仍大量存在,诸如吸烟、酗酒、赌博、吸毒,婚丧 嫁娶大操大办、修陵墓、

10、造庙宇、看风水、算命占卦、大吃大喝等,既有害于 身体健康,又浪费钱财,还破坏社会风气,有损人的道德修养。这种不文明、 不健康、不科学的消费习惯,我们必须有所重视,克服不良消费习惯,真正做 到科学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呢?其实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容易, 即该节省的要节省,该投入的要投入。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节约一元钱:少(或不)吸烟,少(或不)喝酒,少(或不)上网吧,少(或不) 上舞厅;适度消费,合理支出,精打细算,每天节省一点点,养成理财好习惯。节约一张纸:少用纸巾、纸杯;提倡使用手帕、少用抽纸;打印纸要双面 打,或者一面打完,另一面作为草

11、稿纸用。节约一支笔:少(或不)买名笔,尽量用中性笔,用完笔芯就更换,不必重 新买新笔。节约一杯水:准备一个或多个水桶用以盛洗菜水或淘米水,以后可以冲厕 所;厕所使用双档开关;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使用脸盆洗脸、洗手;合理减 少洗澡时间;衣物集中洗涤;用后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长流水,见滴水龙头, 随手关闭。节约一度电:电脑启动或是电视开后,如果半个小时内继续要用最好不要 关,因为重新启动会浪费大量电;家用照明尽量使用节能灯;光线充足,不要 开灯;能用一盏,不开多盏;杜绝白昼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熄。节约一粒粮:尽量少去餐馆就餐,来了比较熟的客人还是在家请吃饭;在 外就餐要文明用餐,减少粮食浪费。节约一

12、件衣、一双鞋:买衣买鞋要有计划,不要过分追求时尚,不必买名 牌。节约一个电话费:不要有事、没事与他人聊天,聊个没完;有事尽量直接 和人交流,少打电话联系,这样还可以增进真实的感情;打电话尽量用包月的 电话打。节约一本书:多到图书馆看书,少买书;提倡买知识性书籍,不买纯娱乐 性书籍,没必要就不必买精装本,学完的书不要扔掉,以后也会重新要看的时候,还可以捐献给缺书的贫困地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建设节 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每 一位公民,应该树立正确的节约观,争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示范者、实 践者,让我们同心协力,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聚沙成 塔,崇尚节俭,合理消费,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增强节约意识,改 掉不良陋习,做到“以勤养志、以俭养德” ,做到互相提醒,杜绝铺张浪费,做 到身体力行,营造人人把节约当成“举手之劳”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最后 以温家宝总理为我校校训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来勉励大家建设和谐社 会、节约型学校、负责的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