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

上传人:Z****9 文档编号:5688238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精品专供)(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含义、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自学提示,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 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的含义,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法官办案 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2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学生

2、教室里听课 小行星撞击地球 调节分配结构,比较不同的哲学观点:P42,杜威观点:,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费尔巴哈观点:,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分割开来,黑格尔观点:,把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实践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原因,客观物质性,原因: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主体,客观,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体力、智力),(自然界、社会关系),(工具、设备),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 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对太空探索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

3、界的活动。,主观能动性,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特征,第二、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4、(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特征,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并不断发展。,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原名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他为什么要改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对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

5、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机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久病成良医”这句话包含什么道理?,巧 对 对 联,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农夫),(丫鬟),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充分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请你分析现在

6、获得信息的渠道极多,不需要参加实践同样能得到知识。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显然是不妥的。,认识的来源,获取知识的途径,唯一的,即实践,多种多样的,为什么书本知识不是认识的源泉呢?,第一,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第二,间接经验是相对直接经验而言,最终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青藏铁路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的最长(546.4公里)、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高原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给青藏铁路建设带来了

7、极大困难。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自五十年代开始,便与中科院冻土研究所、铁科院西北分院等单位密切合作,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冻土地区的筑路技术开展了长期的科研与实践,现已掌握了青藏高原多年生冻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成功解决了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最终修建青藏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藏铁路高原冻土问题解决,适应航空技术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迅速发展;适应农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现代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发展起遗传工程技术。,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钢铁工人对浅蓝色的火焰的微小差异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微小变化来判断发动机有无毛病及

8、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卫星,射电望远镜,显微镜,神州系列,现代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主观范畴,科学理论、权威标准、 多数人意见,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活动,谁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呢,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就是将认识同客观事物进行对照,看一看是否相符合。,(2)

9、“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无法充当检验标准去说明认识是否正确。,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实践的两个特点决定的,受主观认识 指导,改造客观世界,联系主观认识,联系客观事物,实践,古堡擒凶,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古堡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遇难的事件。凶手是谁呢?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痕。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连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布告重金招贤。,几年以后,来了位叫彼特利克的乞丐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副鱼网,在古堡的大厅里住下来。他给猴子注射了麻醉剂,放进张开

10、的鱼网里,自己钻进了大铁箱,手里紧握网纲。半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只听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彼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鱼网,说:“凶手在此。”点灯一看,网内竟是一只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象刚针一样的嘴,扎入动物脑中吸吮脑汁,致其死地。一个“乞丐”怎么如此神通广大?原来他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研究这种红蝙蝠已有20多年,早就怀疑古堡中的凶手是吸血红蝙蝠,只是有待验证罢了。,认识实践检验,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华国锋担任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他不但没有勇气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反而批准“两报一刊”(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 )1977年2月7日

11、在社论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既不足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更不可能使党从极“左”思想教条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两个凡是”提出后,遭到了邓小平、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认识,决定,指导,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

12、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13、标准。 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莫辩”,认为认识真假没有标准可言,“有用即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可知论,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属理论上论证真理的方法,是两种观点的比较,未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不能用认识来检验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