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688078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复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社会大变革,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三教合一, 儒学面临 危机。,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专制统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思想文化专制,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的演变历程,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理是万物本原,格物致知。,心是万物本原,发明本心和内心反省。,批判君主专制、 提倡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正统。,有利于国家统一

2、和社会稳定。,消极:三纲五常,扼杀人性。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冲击君主专制,早期启蒙作用,启迪后世。,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 宝贵遗产;,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批判、继承、

3、改造,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天文学成就,(二)数学成就,(三)四大农书,(四)医学成就,(五)四大发明,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 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 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 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 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的最强大的杠杆。”,谈谈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3)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1

4、)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 ,便利了文 化知识的传播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运动,(2)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有力地推动了欧洲 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取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 缺少实验经验性 (3)科技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 为生产力的意识封闭性 (4)科技分布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 历法以及医药学方面 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 家的组织和支持提

5、供了重要保障 (2)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本) (3)民族外交民族之间,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 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4)科技人员聪明智慧、刻苦钻研 (5)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1 2010年9月28日,“第三届中华文化快车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交流活动在北京孔庙举行。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孔子的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繁露等 2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

6、,政治上“无为”。这个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C,D,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4、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看出下列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有 佛教 道教 墨家 儒教A、 B、 C、 D、,D,A,5、荀子“兼采法家”,董仲舒“融合阴阳”朱熹“吸纳佛道”。三者共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A.保守性 B.包容性 C.批判性 D.继承

7、性 6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B,B,7培根说:“(两宋时期)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8、古代有位科学家,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这位科学家是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9

8、假如你是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阅读印刷精美的书籍 使用十进位值制 因地制宜种植作物 使用简仪 ( )A B C D,C,C,D,10.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B朱熹、李贽、黄宗羲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D王夫之、王阳明、顾炎武 1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9、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A,B,41.(22分)儒家思想不仅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且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历史的时空变迁过程中动态发展、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4分)。,孔子主张以德治民(2分),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

10、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2分)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2分),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2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挑战孔

11、子的权威地位(2分)。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2分),材料五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五概括明清进步思潮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4)从上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上,主张学以致用。(6分),思想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

12、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思想创新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任答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2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派及其代表 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仁、礼”、“以德治民”、鬼神观、教育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唯物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君舟民水”、“性恶论”、礼法并施,“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提出“齐物论” ;“逍遥”人与自然关系(强调和谐),兼爱、非攻、尚贤 、尚力、节用、节葬,法、术、势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