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8007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6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 小组成员: 1、 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 缺氧 氯丙嗪 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 美兰 存活时间 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血氧分压 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 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 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 40mmHg。 血氧容量 CO2max: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 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血氧含量 CO2:10

2、0ml 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 Hb 结合的氧量。正常动脉血氧含 量约为 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 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 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 取氧的多少) 。 血氧饱和度 SO2:Hb 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 95%98%,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 70%75%。 氧解离曲线:PO2 与 SO2 之间的关系曲线,S 型。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P50:血氧饱和度为 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 Hb 与氧的亲和力。 3、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 年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

3、是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总的来说就是耗氧过大 (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应又有损伤性反 应。 呼吸系统主要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要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和毛 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丧失; 细胞、组织主要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 5、缺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原因:吸入气氧分

4、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发病机制: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过低,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出现发绀症状。 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及氧饱和度均降低。 7、血液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举例? 原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 发病机制: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毛细血管床中的平均血氧分压较低,血氧不 易时放入组织。 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8、循环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2 / 6 原因:全身性或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组织供氧不足。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5、。 9、组织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原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 ATP 生成减少,携氧、供氧能力下降。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10、临床上常见的失血性休克,心力衰竭属于哪种类型的缺氧? 均属于循环性缺氧,为缺血性缺氧。 11、实验分组是动物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本实验应该如何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组?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小鼠编号标记可以使用化学药品涂染法。 、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况、体温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时,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 20 只随机 分成生理盐水组、氯丙嗪加冰浴组,每组 10 只小鼠。 、

6、研究 CO 中毒(血液性缺氧)皮肤黏膜颜色变化时,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 20 只随机分成 CO 组、对照组,每组 10 只小鼠。 、研究亚硝酸钠中毒(血液性缺氧)皮肤黏膜颜色变化时,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 20 只随机分 成亚硝酸钠加生理盐水组、亚硝酸钠加亚甲蓝组,每组 10 只小鼠。 12、实验动物的分组原则是什么? 、随机分配。使每只动物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个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去,以避免各组之间的差 别,影响实验结果。 、建立对照组 13、本实验最少有效样本数据数? 10 14、每组安排多少实验动物才能满足统计学分析的要求? 数据是计量资料,统计方法为 t 检验,每组安排至少 1

7、0 只小鼠。 15、如何用目视法测小鼠的呼吸频率?该法有何缺陷? 观察小鼠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观察时容易受到小鼠活动的影响,且正常小鼠的呼吸频率 163(84230) 次/分,计数时容易弄错。 16、如何改进小鼠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 如图,使用内径细长的移液管,观察液面的升降,一次升降即小鼠的一次呼吸。 3 / 6 图 1 17、处死小鼠方法? 【实验教程 p165】 脊椎脱臼法:右手抓住鼠尾用力后拉,同时左手拇指与食指用力向下按住鼠颈,将脊髓与脑髓拉断,鼠 立即死亡。 断头法:在鼠颈部用剪刀将鼠头剪掉,鼠因断头和大出血而死。 打击法:用手抓住鼠尾并提起,将其头部猛击桌角,或用小木槌用力敲击鼠头

8、,使鼠致死。 18、复制动物低张性缺氧模型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将动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内,使其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逐步降低。 19、缺氧瓶内放置钠石灰的目的是什么?这对缺氧机制的分析有何意义? 吸收 CO2。意义:防止酸中毒,排除干扰因素。 20、低张性缺氧时,动物的皮肤黏膜、血液和肝脏呈现何种颜色?为什么? 皮肤黏膜、肝脏呈现青紫色,血液呈蓝紫色。低张性缺氧为乏氧性缺氧,即供氧不足引起,血氧含量、 血氧分压及氧饱和度均降低,血液中氧含量不足,呈现青紫色。 21、复制动物血液型缺氧模型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CO 中毒: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

9、和力比氧与血 红蛋白的亲和力高 210 倍当吸入气中含有 0.1%的 CO 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 50%为碳氧血红蛋 白(HbCO) 。HbCO 不能与 O2 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 的糖酵解。使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 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 中的 O2 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当血液中的 HbCO 增至 50时, 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 HbCO,其皮肤、黏膜 呈 HbCO 的樱桃红。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亚硝酸钠(NaNO2)中毒: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 血红蛋白 (HbFe3

10、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结合牢固,失去结 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二价铁中有部分氧化成三价铁,剩余的二价铁虽能结合氧,但 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低浓度美兰为还原剂,可抑制氧化剂的中毒反应。亚硝酸 盐等氧化剂中毒时,如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 10%,就可出现缺氧表现,当血液中 HbFe3OH 达到 15g/L,皮肤、黏膜可出现青紫颜色。达到 30%50%,则发生严重缺氧。 22、耗氧量如何测量?耗氧率如何计算? 4 / 6 耗氧量:如图 1 所示的缺氧瓶、移液管及量筒内的水构成一闭合空间。小鼠在缺氧瓶中不断消耗氧气,

11、其产生的 CO2 被钠石灰吸收,瓶内气压逐渐降低而产生负压,移液管内因瓶内负压而上升,而量筒内的 液面却下降,量筒内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小鼠的耗氧量。鼠死后从量筒上读出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 为小鼠的总耗氧量。 23、本实验的耗氧量测定方法存在什么不足?对耗氧量和小鼠耐缺氧时间的测定有何影响? 移液管内液体产生的压力会对瓶内气压造成影响,耗氧量和小鼠耐缺氧时间均会减少。 24、氯丙嗪的药理作用机制是什么?应用:低温麻醉!人工冬眠! 氯丙嗪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抗精神病、镇吐等作用。它能阻断外周 -肾上腺素受体,抑制 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调节失灵,出现镇静、嗜睡等情况,增强缺氧耐受性。

12、25、低温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缺氧耐受性有何影响?对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减弱生理代谢,减少耗氧量,所以会增强缺氧耐受性。 指导意义:缺氧耐受性差的病人使其处于低温状态中,并适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锻炼其缺氧耐受性。 26、动物 CO 中毒的机制是什么?CO 中毒动物的皮肤黏膜、血液和肝脏呈何种颜色?为什么? CO 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 CO 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 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 200300 倍,所以 CO 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 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中毒后皮肤黏膜与肝脏呈现樱桃红色,因为

13、 CO 中毒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不降低。 27、动物亚硝酸钠中毒的机制是什么?亚硝酸钠中毒动物的皮肤黏膜、血液和肝脏呈何种颜色?为什么? 中毒的机制是亚硝酸盐将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使血红蛋白成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 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 中毒后皮肤黏膜、肝脏呈现青石板颜色,静脉血呈现蓝紫色。因为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血红蛋白不结合 氧,血氧含量降低,血液失去红色。 28、美兰腹腔注射可解救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机制是什么? 美兰是亚硝酸钠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能还原高铁血红蛋白,回复正常输氧功能。 29、各种类型缺氧的小鼠是否均可以出现发绀? 低张性缺氧皮肤黏膜呈现紫绀;循环性缺氧皮肤黏膜呈

14、现苍白发绀; 血液性缺氧皮肤黏膜呈现苍白、咖啡色、樱桃红色;组织性缺氧皮肤黏膜则呈现鲜红色。 30、本实验采用何种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即化设计。将每个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对照组和各水平组(处理组) 。该设计的优点是设计和处 理比较简单,分组时可以用抽签法,也可以用随机数字表来解决。 31、本实验有哪些非处理因素?如何控制非处理因素? 室温、湿度;小鼠性别、年龄、体重、代谢状况、活动性;注射药物的量、钠石灰的量,装置的密 闭性。 5 / 6 控制实验在同一地点、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小鼠的性别控制为相同,年龄、体重、代谢状况、活 动性控制为相似,注射药物的量根据每只小鼠的体重而定;实验装置保持完

15、全密封,放入相同质量的钠 石灰。 32.本实验的观察指标有哪些? 小鼠的活动情况,耳、尾、口唇的颜色 小鼠的总耗氧量 呼吸频率(次/10s) 、深度 皮肤、肝、肺、血液颜色 存活时间 33.本实验的结果数据采用哪些统计描述指标? 小鼠存活时间及耗氧率以S 表示。 (均数和方差) 34 本实验的结果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哪种统计方法? 小鼠存活时间及耗氧率用 students t-test 方法,小鼠存活率用百分率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Chi-square test(卡方检验) 。 35.为什么不直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耗氧量来比较对缺氧的耐受性? 缺氧耐受性的观测指标是小鼠在缺氧情况下的死亡时间

16、,缺氧耐受性好的死亡时间延长,密闭的空间内, 耗氧量无法体现死亡时间,且受到小鼠体量的影响,用耗氧率来描述缺氧耐受性才是恰当的。 36 为何不能只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时间和耗氧率的均数差异来得出缺氧耐受性改变的结论?应该作 何统计处理? 实验是完全随机化设计,仅凭均数差异不能排除抽样误差。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 t 检验。 37.如果让你来设计“影响缺氧耐受性因素”的实验研究,你会如何设计? 影响缺氧耐受性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选择某一因素,进行完 全随机设计。例如,研究年龄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时,取性别相同,体重,年龄相近的年轻小鼠 10 只为 一组,另取性别相同,体重,年龄相近的年老小鼠 10 只为一组。将 2 组鼠分别放入 100ml 的广口瓶内, 按图 1 连接测耗氧装置。 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计时至鼠死亡,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用测耗氧装置测定总耗氧量(A) 。根据总耗 氧量 A(ml) ,存活时间 T(min) ,鼠体量 W(g)三项指标,求出总耗氧率 R(ml/g/min): R(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