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6879312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编 隋唐五代,绪 论,隋唐前期:批判南朝文学、确立新标准追求风骨、关注现实 唐代中期:诗文为政教服务/新乐府、古文运动 晚唐五代:“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意境说特点:一、政教与审美并重二、诗论与文论分道扬镳,第一章 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学批评,对六朝诗风的批评 宫体诗,第一节 隋代文论和唐初史家、政治家的文学观,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隋书文学传序,第二节 陈子昂等,尝以

2、龙朔(唐高宗年号)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长风一振,众萌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杨炯王勃集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感遇其三苍苍丁零塞

3、,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幙南起,白日隐西隅(y)。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第五节 殷璠与河岳英灵集,至如曹、刘诗多直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驾终存。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 ,将何用之?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风骨 声律 兴象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也。,第二章 唐代中期的诗论,第一节 杜甫

4、和元结,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选体,太白多露语率语,子美多稚语累语,置之陶谢间,便觉伧父面目,乃欲使之夺曹氏父子位耶!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者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可耳,不足多 法也。(王世贞艺苑卮言),1重风雅,倡比兴,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2尚技巧,讲格律,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5、。(敬赠郑谏议十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3博取众长,转益多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古风其一) 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文章曹植波澜阔(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子建文笔壮(别李义)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一),解闷十二首其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4追求风骨,注重传神,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6、,第二节 皎然、高仲武,第三节 白居易,一、诗歌本质论认为诗歌以“情”“义”为本。,二、诗歌功能论。认为诗歌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等多方面功能。,读张籍古乐府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如何欲五十

7、,官小身贱贫。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三、创作原则。 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伤唐衢:“但伤生民病,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四、审美标准。以“尚实”“尚俗”为艺术规范。,第三章 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骈文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nln鸟声)飞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柳宗元乞巧文),古文,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前驱者,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北宋柳开应责),第二节 韩愈,一、道与文的关系今有人生二十八年矣,名不著于农工商贾

8、之版,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其所读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居穷守约,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亦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诗张之说,无所出于其中。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潮 州 韩 文 公 庙 碑 苏 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

9、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文以明道,卫道重文,二、文与情不平则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三、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始者,非三代

10、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ji)乎其难哉!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第三节 柳宗元,清代张伯行在柳文引中称:“柳非韩匹也。韩于书无所不读,于道见其大原,故其文醇而肆。柳自言其为文,以为本之易、诗、书、礼、春秋,参之谷梁、国语、孟、荀、庄、老、离骚、太史。其平生所读书,止为作文用耳。故韩文无一字陈言,而柳文多有

11、摹拟之迹。是岂才不及韩哉?其见道不如故也。”(见柳州府志),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失其物,去其准,道从而丧矣”,“物者道之准,守其物,由其准,而后道存焉,舍之是失道也”。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文以明道,第四章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第二节 司空图及其他,一、提倡韵味张衡怨篇,清典可味。(刘勰明诗)(“怨篇”指张衡的四言诗怨诗)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 (刘勰声律)

12、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弘斯三义(赋比兴),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诗品序),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上,即知味外之旨矣。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二、推重王维一派诗歌,第三节 五代的文学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