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第4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7852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学第4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学第4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学第4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学第4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学第4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学第4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学第4讲(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古典自由贸易比较成本论,比较优势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17721823) 理论核心:两优之中取最优,两劣之中取次劣 英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理论内容:主张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自由贸易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优势能否参加国际贸易?如果参加是否获益?布(1单位) 酒(1单位) 英 国 1小时 2小时葡萄牙 2小时 6小时请同学自行分析教材案例P61,比较优势理论介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现代西方经济学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对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的经

2、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论假设世界是静态的,忽视了科技进步的影响,它认为比较利益差别越大越可能发生贸易与今天的现实不符。,第五讲 相互需求论,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之贸易条件)P3,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人们通常用计算一国贸易条件指数的方法来了解该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计算公式如下: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由此计算出的贸易条件指数如果大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是恶化了。,计算时,需要先通过进出口统计资料了解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确定出进出口价格指数,然后便可求出贸易条件指数。,例

3、如:某发展中国家,其出口商品主要是矿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变化是不相同的。以2010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定为100,到2011年,出口商品价格下跌5%,进口商品价格上涨3%。这样,2011年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为103,由此得出贸易条件指数为92.23(95103100)。可见,该国2011年的贸易条件与上年相比恶化了7.77%。贸易条件的恶化是指对外贸易中的交换比价下降,即用相同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的进口商品比以前少了。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则视为贸易条件改善。,例子:,相互需求论P62,穆勒和马歇尔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4、论,论述了供求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问题。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是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1848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他的“相互需求原理(或如其自称的“相互需求方程式”)。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例是在比较成本确定的范围内,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一)关于国际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的分析,穆勒认为,在国际分工开始以前,两国存在各不相同的x商品与y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被在世界市场确定的单一交换比例

5、即国际交换条件所取代。这种国际交换比例直接决定各国出口产品的国际价值。 下面以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各生产毛呢和钢铁两种产品为例,来论述穆勒关于国际交换条件的确定问题。 .,1、英德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前,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假设英德两国投入既定量劳动可各自生产毛呢和钢铁的数量如表4-5。表4-5 英德两国分工前的产量毛呢 钢铁英国 10单位 15单位德国 10单位 20单位可以看出,德国在钢铁的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而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所以,贸易格局应该是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以交换德国的钢铁。,2、英德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劳动总量没有增加,产品总量却增加了。,按比较成本

6、原则进行国际分工,英德两国所生产的产品量如表4-6。表4-6 英德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毛呢 钢铁英国 20单位 0单位德国 0单位 40单位 产品总量由于分工而增加了:毛呢的量虽仍为20单位,钢铁的量却由35单位增至40单位。.,3、英德两国间商品的交换比例,应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之间。,在没有国际分工时,英德两国国内的商品交换比例由商品的劳动成本决定。所以,在英国国内毛呢与钢铁的交换比例,或称毛呢对钢铁的相对价格为1015,即10单位的毛呢换15单位的钢铁,因为它们所含的劳动量相等。在德国国内,毛呢与钢铁的交换比例为1020,即10单位毛呢换20单位钢铁。,当有了国际分工后,英国人开始用

7、毛呢到德国去交换钢铁。这种国际交换的比例应如何确定呢?假设英德两国间的运输成本为零,英国人会希望用10单位的毛呢到德国去按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换回20单位的钢铁;德国人则希望能按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得到英国的10单位毛呢时只付出自己的15单位钢铁。显然,这两种愿望是相互矛盾的。在现实中必须达成一个折中方案,才能被双方同时接受。,能够被双方同时接受的折中方案是:英德两国商品的交换比例,应确定在双方国内的交换比例这个上下限之间。 如果用e表示国际交换比例,则其范围可以表示为1020e1015 只有在此限度内,国际贸易才会发生。如果国际商品交换比例高于这一上限或低于这一下限,则贸易双方中就必有一方会退

8、出交易,国际贸易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通过以上分析,穆勒得出结论: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构成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 .,(二)贸易利益的分配决定于相互需求强度,穆勒在深入分析了国际商品交换比例一定会在交易双方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这个问题后,进一步指出国际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是由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强度的大小来决定的。对对方产品需求强度相对大的国家,贸易条件(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对该国就不利。因为该国为了得到对方国家的产品,就不得不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从而使本国产品的交换能力下降。相反,对对方产品需求强度相对小的国家,贸易条件对该国就较有利。 .,(三)关于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终落脚

9、在对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上,他以此来阐述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变动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含义相互需求方程式是指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穆勒认为,当这一相互需求方程式成立时,国际市场中商品的相对价格便由此决定。 .,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确定,首先假定毛呢与钢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0:17英德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必须是10:17的公倍数,两国的贸易才能达到均衡,两国的需求强度才能相等,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成立。 比如:10:17=10000:17000此时的相互需求达到均衡,两种商品的交

10、换比例稳定在了1017上,这也可以被看作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3、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失衡与恢复,市场上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常常会发生变化,这种需求变化会立即反映到商品的价格上来,引起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而价格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商品的需求。(1)失衡:假设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英国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发生了变化,在1017的贸易条件下,英国对钢铁的需求由17000单位降为13600单位,而德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不变,仍为10000单位。在此种交换比例和此种相互需求情况下,原来的相互需求方程式会失去平衡:10171000013600,(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恢复:,首先:需求的变化影响了价格变化。这种价格的

11、变化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国为了取得英国的毛呢,就要降低钢铁的相对价格。假设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由1017变为1018, 然后:价格的变化必然又会影响需求的变化。在这种新的交换比例中,毛呢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因此德国对毛呢的需求由原来的10000单位减至9000单位;钢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英国对钢铁的需求由原来的13600单位增至16200单位。 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动调整,相互需求方程式在1018的贸易条件下重新得以恢复:1018900016200,如果相互需求强度呈现出相反的情况,英国的需求强于德国,则贸易条件就会变得对英国不利,比如变为1016。 可以看出,穆勒是用相互需求强度的大小来解释贸易条件的

12、变动。,(四)评价,1、穆勒的理论解决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使得比较成本学说成为更加完整的理论。这也被人们称作是穆勒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2、穆勒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创新。是一种“比较利益论”,有别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交换形成了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

13、对价格。这个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马歇尔的这些观点与穆勒的几乎是一致的。但马歇尔是用几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仍按前面的例子分析,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图4-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X,(二

14、)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1、提供曲线。是表示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下面分析德国的提供曲线:,图4-2 德国的提供曲线,A,A,B,C,G,钢铁(德国出口),毛呢(德国进口),在图42中有三条射线,即t0、t1、t2,它们都在互利贸易区范围之内,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贸易条件。 站在德国利益的角度上看,t0的贸易条件较差,t1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t2改善得更多,这意味着它用一定量的钢铁能

15、换回更多的毛呢。 如果把贸易条件为t0、t1、t2时德国进出口数量的A、B、C点连接起来,其所形成的这条曲线OG就是德国的“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 需要指出的是,图4-2中的OG曲线原是图4-1中的OG射线,只是在图4-2中OG线呈向上弯曲状。OG曲线上的A、B、C三点都在互利贸易区之内。 .,图4-3 英国的提供曲线,钢铁(英国进口),毛呢(英国出口),A,B,C,E,2、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贸易条件,德国与英国的两条提供曲线是分别从德国利益和英国利益的角度进行的分析。现实中,交易双方必须同时受益,国际贸易才会发生。 因此,必定存在一个互利的贸易条件。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限与下限之间。 .,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贸易条件图示(图4-4),Y,X,G,G,E,在图4-4中,马歇尔认为,如果两国都只考虑本国的利益,希望把贸易条件定在P点或J点,对方是不会接受的,国际贸易便不会发生。因为在P点时德国付出的少得到的多,在J点时英国付出的少得到的多。 只有当OG和OE相交于F点时,即在这种贸易条件下,德国愿意出口的商品量才恰好等于英国需要进口的商品量,而英国愿意出口的商品量也恰好等于德国需要进口的商品量。在这一点上,交易双方的相互供求达到了均衡状态,双方都可在这种国际贸易中获得相对满意的利益。 因此,F点可称为均衡点,或均衡贸易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