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6878338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考生物创新方案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十六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 大型肉食性动物。 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1各功能间的区别和联系,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稳定性的表现: 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2)稳定性的两个方面:,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2)土地荒漠化: 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三北防护林被破坏。 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明考向在高考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是常考点。其命题角度有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物间的关系、某种生物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等。,做考题 例1 (2011山东高考改编)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

3、1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kJ和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竞争。若

4、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差,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图所示生产者、消费者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因题中要求的是生物组成成分,故只答分解者。,(2)在生

5、产者能量一定的情况下,鹰所能够得到的能量最低值应沿最长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所能够得到的能量最高值应沿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如果除去蛇,鹰所占据的营养级就会从原来的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变成单一的第三营养级,能量损耗减少,因此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多;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3)图中兔和鼠是竞争关系,草和兔、兔和鹰、兔和狐是捕食关系;因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故鼠增加400只,所容纳的兔就会少100只;因有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会使第二次重捕个体中有标记的数量减少,因此调查结果会偏高。,答案 (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6、 (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 悟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其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明考向在高考中,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高考较为稳定的命题考点,其命题角度主要是结合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做考题 例2 (2011天津十二校联考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

7、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 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A错误,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B错误,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C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错误,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那

8、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 答案 C, 悟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1)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是指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而是同化量,因为摄入的物质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同化,而是以粪便的形式注入分解者。 (2)无机环境中的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进入生物的群落,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回无机环境。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质上也是细胞呼吸。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它们相互联系共同调节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明考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环境保护不仅是高

9、考考点,还是社会中的热点,如人口问题、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其命题多以新的背景材料考查与其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做考题 例3 (2011江苏高考)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 N、P 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可

10、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 N、P 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 N、P 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进行调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新情境问题的能力。(1)由于人工养殖池塘受到饵料、鱼类排泄物等因素的影响,故比自然池塘物种丰富度要低,其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高。富营养化引起鱼类死亡,进一步破坏

11、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调节方式为正反馈。(2)分析图示可知,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其中的水生植物、放养的滤食动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3)该养殖系统前一个养殖池塘上层水流到后一个池塘底部,其目的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提高鱼类对饵料的利用率。(4)由于前面池塘水中含有的N、P等流入后面的池塘,将会使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的浓度越来越高,故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易过多。(5)根据图示可知,该系统可通过控制补水、排水和水泵控制水的流量来调节和保持池塘水中适当的N、P含量。,答案 (1)高 正反馈 (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净化作用 (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5)补水和排水 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悟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1)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就低。 (2)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低。 (3)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时刻与所学基本原理相联系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