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87633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刘瑞 主编,第十一章 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经济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经济的空间结构关系是指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匹配状况,是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本章从国民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调整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以全面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一、区域及区域结构 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它是具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的经济活动空间范围,

2、它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经济活动、范围大小等方面的特征。而且,它还具有空间上的排他性。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范围内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 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可以从两条路径进行: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二、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 (一)区域结构的含义及要素 区域结构,是指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总体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及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在整个国家地域范围内各个区域结构形成特定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也可称之为国民经济空间结构,它是一国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

3、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等)、线(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给排水线等)、网络(交通网络、通信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和域面(城市和乡村等)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二、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 (二)城市和乡村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构造区域结构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二、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 (三)区域结构的地位与作用 区域结构的经济意义在于,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一国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相关资源

4、和要素连接起来,这样才能够形成种种经济活动。 同时,经济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一、区域分工理论 (一)成本学说 (二)要素禀赋学说,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二、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依赖理论 (二)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三、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三、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二)区域非均衡

5、发展理论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6.威廉姆逊的倒“形理论,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四、我国区域结构理论的研究 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大都从国外搬来,属国内原创的理论不多; 二是我国区域经济方面的主导理论随着政府主导政策的转换而转换,理论往往成了政策的事后注释; 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主导理论无非是在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之间相互转换。,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

6、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一)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其二,原料地指向。 其三,燃料动力指向。 其四,劳动力指向。 其五,市场指向。 其六,运输指向。,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

7、发展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机制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扩散机制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 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某些经济活动自身特点导致的分散。 第四,政府的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等向其他地区扩散。,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

8、动规律,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或扩散的作用惯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三)空间近邻效应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发展的地域时会以周围地区为主

9、。只要能够基本满足所必需的技术要求、经济效益,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于就近组织资源、要素,也就容易与空间上近邻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种经济活动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将相应地减小。,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四)技术创新在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科学技术始终是最活跃和关键的要素之一。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够渗透和扩散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影响作用在于,一旦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将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改变消费需求;促进制度创新;增强区域的经

10、济竞争力,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快于其他地区。而导致技术创新的要素(如追求潜在超额利润的企业家,追求成功的科技人士,面临发展竞争压力的政府)往往都趋向集中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于是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方不断地强化。,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一、我国区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地区间产业趋同化严重 地区间经济分工与协作程度弱化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 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二、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出发,兼顾各地区利益,合理安排国民

11、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实现国民经济全局与局部的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综合协调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具体包括各经济区之间、各省之间、各城市体系以及相关城市之间等多层次关系的协调。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各区域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三、产业区位商 (一)区位商概念 区位商,也称为区域规模优势指数或区域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 Hagge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 具体而言,区位商是测度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相对于参照地区的产业集中度的方法(参照地区通

12、常是其所在国家),反映本地该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三、产业区位商 (二)区位商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排除了区域的经济规模差异因素,有利于显示真正的区域优势行业,可以真实地反映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主导经济部门的作用及其变化特点。 区位商解决了地区间贸易数据问题。 区位商体现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跨年度的区位商比较能够显示出区际贸易格局的变动趋势。 缺点:区位商的缺点在于比较粗略。,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三、产业区位商 (三)区位商的应用 区位商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判定优势产业以及分析全国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着比较多的应用。在分析区域产业内部结构

13、时,可以对比有关部门或产业活动的区位商,研究区域优势行业的变动及趋向,明确各部门或产业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以及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从而判断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四、区域结构的调整措施 制定区域结构调整战略 加强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 实行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政策 利用财政再分配手段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 四大机制 四大主体功能区,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和

14、内容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

15、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原则性要求 : 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使不同区域的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

16、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是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 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 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四)完善区域政策 财政政策 投资政策 产业政策 土地政策 人口管理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 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和安排 (一)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 (二)加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四)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五)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支持力度 (六)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七)落实城乡统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