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6873157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哈尔滨市阅读人当有所畏惧 ,回答后面小题人当有所畏惧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 ,一种是“有所畏惧” 。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一)这里孔子指出

2、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 ,其实就是由“敬”而“畏” 。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 ”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 “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 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

3、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 (二)这是恃器而无恐。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 ,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

4、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 ,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2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 ,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选文有改动)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1. -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22.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_) (_)23. 你认为“四知”

5、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答案】20. 人当有所畏惧。 21. 恃权而无恐 恃器而无恐 恃书而无恐 22. (1). 道理论证 (2). 举例论证 23. 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解析】20.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内容

6、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 4 段是恃权而无恐;第 5 段是恃器而无恐,第 6 段是恃书而无恐。22.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典型的引证,也就是道理论证。 “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为举例论证。2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正是3“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齐齐哈尔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中

7、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

8、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

9、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4(有删改)2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25. 分析本文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26. 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7. 结合本文,按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答案】24.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段首句。 25. 段和段的内容与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的句子相照应;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26.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7. 示例:“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解析】24.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读课文,明确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此文没有题目,所以就要从另外的地方找,有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提出来,此文的开头“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这句就道出了中心论点。25.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结构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明确这样安排结构的原因。要看能不能颠倒,首先看各段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第段

12、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然后看两段之间的关系,两段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26.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很明显用了大量事例进行论证,属于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5点睛: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

13、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的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27. 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论点来补充,补充的论据要有说服力。列举名人事例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即结合其作品,仿照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式,选择我们熟知和喜欢的人物,从作品中挑选一句能代表人物精神的名言来写即可。绥化市阅读议论文等 ,回答后面小题。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

14、光。等,是诗一般的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15、胆两昆仑” ,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忸怩,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

16、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6(原文考删改)29. 这算文章采用的结构是_。30. 请根据第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与段的首句构成排比。31. 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2. 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等”的积极意义。有的“等”是积极的,但有的“等”则是消极的,面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是不能等的。请你为本文结尾补写一段话,使文章的论证更全面严密。【答案】29. 总分总 30. 等是一种态度。 31.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等是一种智慧,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2. 示例一:当然,这里的“等”是积极的“等” ,而不是消极的“等” 。如果农民不去耕耘,而只是空等秋天的收获,最后只能是两手空空,所以,这里的“等”是一种从容的态度。人生的智慧和对信念的坚守,但绝不是行动上的止步不前。示例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