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7309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练习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物种起源出版已有 150 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 累2调查发现,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A33/10 000 B1/404 C1/303 D1/6063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B杂交育种过程

2、中,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4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其基因频率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后来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之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多少A50%和 50% B50%和 62.5% C62.5%和 50%D50%和 100%5某植物种群中,AA 基因型个体占 30%,aa 基因型个

3、体占 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 AA、aa 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 A、a 基因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6某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 16%,aa 个体占 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 比、A 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7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4、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8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 D是物种多样性9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 A、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

5、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11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12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 19751978 年间种群喙的平均长度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

6、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捕食种子的差异,属于两个物种B1976 年中期至 1977 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 23 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 1979 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2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

7、物种形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15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16某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 2 000 个,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 2 000 个,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有 6 000 个。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

8、繁衍。A 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A0.2 和 0.3B0.3 和 0.5C0.2 和 0.5D0.3 和 0.317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18如图 A、B、C 表示 3 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 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 B、C 两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 3个种群。下列

9、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19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0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

10、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 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二、非选择题21 (10 分)某动物种群中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3、0.4 和 0.3,请回答:(1)该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为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 、不发生 、不发生 、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 (会、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

11、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 和 ;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 (会、不会)发生改变。2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 1 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 分别是_ _、_ 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 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 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 代

12、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 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 2 表示这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 _加剧。3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 _ 。图 2 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 2 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多样性。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答案答案C BBA DBB BBC 21 (1)0.5(1 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每空 1 分,共 5 分) (3)0.4 0.2 0.4 会(每空 1 分,共 4 分)22(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基因频率 (5)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