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686774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二 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定量测定,一、目的要求,1、掌握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了解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的测定。 3、掌握血红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与CO结合生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HbCO),因其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同,当光线分别透过各种Hb溶液时,所吸收的光波也各异,可显出特有的吸收光谱。这些吸收光谱可作为它们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如HbO2在可见光波长400600nm范围内有三个特征的吸收峰,其峰值分别在415、541和576nm处,当氧合血红蛋白转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HbCO),此时光谱发生

2、改变,在波长419、540和569nm处出现三个特征的吸收峰,其中在500600nm范围内三个特征的吸收峰如下图。,本实验先制备Hb及其衍生物,然后在不同波长下测其光吸收度,以吸光度(A)(又称光密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绘制成吸收光谱曲线,由此可以确定它们最大的吸收波长。,三、仪器和试剂,1仪器:试管及试管架;吸量管;滴管和 量筒;722型分光光度计;CO发生器。 2试剂: (1) 浓H2SO4;(2)甲酸;(3)蒸馏水; (4)血红蛋白溶液。,722型分光光度计能在可见光谱区域内对样品物质作定量的分析。该仪器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质量控制等部门,是生

3、物化学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之一,1、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基本原理,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了对光吸收的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即符合于比色原理-朗伯-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A=lc,:摩尔吸光系数,c:溶液的浓度,l:液层的厚度,A:物质的吸光度,操作方法,预热仪器,选定波长,调节T=100,固定灵敏度档,调节“0”点,测定,关机,注意事项,该仪器应放在干燥房间内,使用温度为535。远离强电场、磁场,每次做完实验时,应立即洗净比色

4、皿,为了防止光电管疲劳。不测定时必须将比色皿暗箱盖打开,使光路切断,以延长光电管使用寿命,当仪器停止工作时,切断电源,电源开关同时切断。并且用套子盖住仪器,做好使用登记,比色皿的使用方法,拿比色皿时,手指只能捏住比色皿的毛玻璃面,不要碰比色皿的透光面,以免沾污,洗比色皿时,一般先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洗净,比色皿外壁的水用擦镜纸或细软的吸水纸蘸干,以保护透光面,四、实验步骤,1样品的制备: 用草酸钾抗凝,取静脉血,边取边轻轻摇动,即制得全血。(1)氧合血红蛋白(HbO2)液:加蒸馏水20ml, 取全血0.1ml(3滴)盛于小烧杯中,混匀,此即HbO2液,呈鲜红色。 (2)碳氧血红蛋白(HbCO)

5、 液: 取上述HbO2液约5ml于试管中,通CO气体(浓硫酸与甲酸在CO发生器中反应发生)约10秒钟,HbO2即变成樱桃红色的HbCO溶液。,2吸光度测定及吸光光谱曲线的绘制: (1)将如上制备的2种血红蛋白液分别盛于比色杯内,在722型分光光度计上以蒸馏水为空白调节吸光度零点和100%(每一次读数均应用空白管调节零点和100%)。(2) 先从波长500600nm分别测定HbO2,碳氧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在相应峰值的10nm范围内每隔2nm记录一次吸光度读数,其余均每隔10nm记录一次吸光度读数)。(3)然后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描点,并将各点连接成曲线,即为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但由于使用仪器不同,绘制出的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必有一些差异,对722型分光光度计来说,峰值误差在3nm5nm波长内是允许的。,思考题,1、什么叫吸收光谱?测定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有何意义? 2、Hb属于哪类蛋白质,它的吸收光谱的特征反映它的什么结构成分? 3、什么叫吸光度、透光度、消光系数及分子消光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