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86571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前急救的相关内容(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院前急救,急诊科 曹莎,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要环节。也是我国急诊医学中最为薄弱部分。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不仅取决于院前的医疗救护水平,还与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救与互救能力密切相关。,院前急救的概念和含义,概念: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公众参与。,院前急救主要包括四层含义: 患者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的时间是在进入医院以前; 患者的病情紧急、严重,必须进行及时抢救; 院前急救是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初期救治,而不是救治的全过程; 经抢救的患者需要及时、安全地输送到医院进

2、行延续、系统救治。,第一节 概 述,一、院前急救的目的和措施,院前急救的目的是通过迅速有效的抢救措施,维持伤(病)员的基本生命体征,以便把伤(病)员“活着送到医院”,为伤(病)员获得进一步救治、改善预后赢得时间。 措施集中体现在: 呼救和维持生命体征 防止再损伤 减轻病人痛苦 安全转运,二、院前急救的特点,(一)社会性强、随机性强 院前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使院前急救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就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 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患者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二)时间紧急,行动急: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车,一到现场必须迅速抢救。不管是危重患者还是急诊患者,几乎

3、都是急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紧急处理,不容迟缓。 心情急:多数患者及其亲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恐惧,要求迅速送往医院的心理十分迫切,即使对无生命危险的急诊患者也不例外。,(三)流动性大,平时救护车一般在本区域活动,而急救地点可以分散在区域内每个角落。患者的流向一般也不固定,它可以是区域内每一个综合性医院(有固定接收医院的地区除外)。遇有特殊需要,如有突发灾害事故时,可能会超越行政医疗区域分管范围,如可能到邻近省、市、县帮助救援,前往的出事地点其往返距离常可达数百公里。,(四)急救环境条件差,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如狭窄的地方难以操作,暗淡的光线不易分辨;有时在马路街头,

4、围观人群拥挤、嘈杂;有时事故现场的险情未排除,可能造成人员再损伤;运送途中,救护车震动和马达声常使听诊难以进行,触诊和问诊也受影响。,(五)病种复杂多样,呼救的患者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患者。,(六)以对症治疗为主,院前急救因无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故要明确治疗非常困难,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七)体力强度大,如随车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途中颠簸,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若现场在高楼且无电梯时就得辛苦爬梯;若现场是在救护车无法开进的小巷或农村田埂就得弃车步行;到现场后随车人员不能休息,须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医务人员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抢救后又要边指导边搬运伤病员,运送途

5、中还要不断观察患者的病情。上述每一环节都要消耗一定体力。,三、院前急救的任务,(一)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这是主要和经常性的任务。 呼救患者一般分两种类型: 一类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称为危重患者或急救患者。 一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患者。,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称为危重患者或急救患者。 如心肌梗死、窒息、休克等。此类患者约占呼救患者的10%15%,其中进行就地心肺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患者5 %。对此类患者必须进行现场抢救 目的:挽救患者生命或维持其生命体征。,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患者。 如骨折、急腹症、重症哮喘等患者,称为急诊患者。此类患者约占呼救患者的

6、85%90%, 现场处理的目的:稳定病情、减轻患者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二)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 对遇难者做到平时急救要求。 还要注意在现场与其他救灾专业队伍的密切配合。 注意自身安全。 若遇特大灾害或因战争有大批伤员外,应结合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抢救预案。无预案时须加强现场指挥、现场伤员分类和现场救护,应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合理分流运送。,(三)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 指当地的大型集会、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等救护值班。执行此项任务要求加强责任心,严防擅离职守。,(四)通讯网络中心的枢纽任务 通讯网络由3个方面构成。 一是市民与急救中心(站)的联络; 二是急救中

7、心(站)与所属分中心(站)、救护车、急救医院的联络;即EMSS内部的联络; 三是中心(站)与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五)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部门:红十字会、院前急救中心。 普及公民急救知识,增强公民急救意识,增强应急能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可提高急救成功率。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心肺复苏的教育。,四、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我国院前急救模式: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主要有五种模式,各有利弊。 1.独立型(北京模式) 2.单纯型(上海模式) 3.指挥型(广州模式) 4.依附型(重庆模式) 5.附属消防型(香港模式),院前急救工作模

8、式,程序: 接受呼救 发出指令 奔赴现场 安全转运 现场急救 转运过程的三个不间断: 监护不间断 用药不间断 抢救措施不间断,五、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多数急救专家认为,一个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标准: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难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院前急救组织质量管理内容 其共性的环节包括:通讯、运输、急救技术、急救器材装备、急救网络、调度管理等。其中,通讯、运输和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一)院前急救三大

9、要素,1、通讯,通讯是院前急救的第一环节,通讯管理目标是建立并健全现代化急救通讯网络,确保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急救通讯畅通无阻。 全国急救呼救电话:120,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拨打120电话时,应切勿惊慌,保持镇静、讲话清晰、简练易懂。 呼救者必须说清病人的症状或伤情,便于准确派车;讲清现场地点,等车地点,以便尽快找到病人;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以及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便联系。 等车地点应选择路口,公交车站,大的建筑物等有明显标志处。,教育子女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向急救中心电话求助,不要随意拨打120电话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等救护车时不要把病人提前搀扶或抬出来,以免影响病人的救治。应尽

10、量提前接救护车,见到救护车时主动挥手示意接应。,2、运输,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主要靠救护车运输,保证车辆的完好状态是急救快速的重要保证。 救护车分两种类型:普通型 危重病监护型。 注意:专车专用、定人定车、保持车辆处于完好状态。,普通型车:设备简单,只有供氧装置和一只急救箱(内有血压计、肌内注射器、静脉输液器,少量药物和外伤止血包扎器材)。 危重病监护型:普通车设备心电监护、除颤、起搏装置、气管插管、电动力吸引器及多种药物,有的还备有自动呼吸器、电动力胸外心脏按压机、血氧饱和度测定仪和自动血压计等。,3、急救技术,院前急救人员应掌握的医疗技术包括:左心衰的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严重心律失常的抢

11、救:心电监护、除颤、体外无创起搏;心搏骤停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开放性气胸的抢救;严重哮喘的抢救;呼吸衰竭的抢救;呼吸骤停的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使用;,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急性脑血管病的抢救;癫痫发作的抢救;急腹症的紧急处理;软组织伤的止血、包扎;各类骨折的固定、搬运;烧伤的抢救;正常分娩接生术;小儿惊厥的抢救;各种传染病的转运;眼外伤的抢救;鼻出血的抢救;各种休克的抢救;昏迷的抢救;各种中毒的抢救;溺水、触电、中暑的抢救;精神病发作的紧急处理。,(二)急救用品,救护车内药械配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急救效果。由于车内或急救箱内容积有限,只能放一定数量的急救药品器械。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配备。全

12、国目前还无法制定救护车内药品器械数量配备标准,因此,只有按各院前急救组织的实际情况配备急救车上的药品器械种类和数量,保证药品器械临时够用即可。,(三)急救网络,急救单元:是指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运输工具、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的,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的基本单位 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了院前急救的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城市急救半径5000m(5km) 农村急救半径15000m(15km),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是指从医疗急救呼救开始,到急救单元抵达现场并展开抢救所需要的时间。包括通讯时间、出发时间、到达现场途中时间、到达患者身边时间。

13、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min 发达国家美国9分钟。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EMSS功效的重要指标。 急救半径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是反映院前急救质量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节 院前急救护理,一、院前急救原则,1、立即使伤(病)员脱离险区。 (1)先复苏后固定 (2)先止血后包扎 (3)先重伤后轻伤 2、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 3、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 4、争分夺秒,就地取材。 5、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 6、搬运与医护一致性。 7、加强途中监护并详细记录。,卫生部2006年2月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规定: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

14、,先救重后救伤”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布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历次战争伤员运送时间与死亡情况表 (美国),过去急救是“抬起就跑”的办法,现在国际上已经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的思想所代替。 “暂等并稳定伤情”并不是把伤员搁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为马上转送的伤病员做应该做开放气道、心肺复苏、控制大出血、制动骨折、止痛等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大量事实证明:对伤病员不搬动、少搬动是有利的,但为使伤病员脱离危险现场和送到医院还必须搬运。这是一对矛盾,在搬运中,未经过训练者应尤为注意。 最佳急救期:伤后1小时内 较佳急救

15、期:伤后12小时内 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二、现场伤员分类,概念:是保证加快伤病员救治和转送速度的一种有效组织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掌握救治重点,确定救治和运送的次序。 目的:提高抢救效率,提高伤员存活率。,要求: 边抢救边分类:分类工作是在特殊而紧急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能耽误抢救。 指定专人承担:分类工作很重要,应由经过训练、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人员承担。 分类依次进行:分类应依“先危后重,再一般(小伤势)”的原则进行。 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分类标准 1、以现场处理时间先后为标准分类。 2、以伤病员病情轻重程度为标准分类。 两种分类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结合使用

16、效果更好。分类时要抓住重点,以免耽误伤病员的抢救时机,判断方法可参照病情评估方法及程序进行,判断一个伤病员应在12分钟内完成。,现场分类方法: 急危重伤病员情况多种多样,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但评估的共同目的是要迅速找出主要矛盾,也就是能短时间内可危及伤病员生命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建议使用ABCDE的程序,当然这些评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1) A气道:检查伤病员的气道是否通畅,如有无舌根后坠堵塞喉头、口腔内异物及血液分泌物等。此时应首先托起下颌使舌根上抬、取出异物、清除分泌物及积血。 (2) B呼吸: 看有无胸廓起伏动作 听伤病员鼻部有无呼出气流 感觉用脸颊感觉有无呼出气流,(3) C循环:有无颈动脉搏动。 (4)D决定:根据对呼吸、循环所做出的初步检查,迅速对伤病员的基本情况做出评估,并决定要进行哪些紧急抢救措施。 (5) E检查:神经系统:意识、瞳孔。如病情需要和许可,再做进一步检查。从头 躯体 小腿和足。对急危重伤伤病员的检查务求简单扼要、突出重点。,伤病员分类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