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的发生与传播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6488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禽病的发生与传播(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禽病的发生与控制,联系人:陈艳 13663018377,第一节 禽病的发生与传播,一.禽病发生的原因 (一)禽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生物性因素: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依病原的不同一般包括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霉形体病、真菌病等。 2、非生物性因素:由非生物因素引起且没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普通病。主要有营养代谢病、中毒病、消化系统病、泌尿生殖系统病以及与管理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等。,(二)禽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防疫意识不强,免疫程序紊乱; 2、病毒性病原体增加、毒力变异; 3、水禽、野禽在疾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4

2、、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5、家禽生理解剖结构特殊; 6、缺乏综合性防疫措施。,二、禽禽发生的特征,(一)总特征: 1.传染病危害严重 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危害最多的仍为传染病,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新的疫病不断增多,疫病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如近几年来相继出现的鸡禽流感(AI)、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以肾和腺胃病变为主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CIA)、禽脑脊髓炎(AE)等。,2.疾病种类繁多复杂。 3.典型疾病非典型化。 4.混合感染危害加剧。 5.条件性病原变为非条件性病原。在主要病毒性疾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况下,细菌

3、性疾病越来越严重。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鼻炎等。据初步统计,鸡细菌性疾病大约占30%40%,且在不断上升。,6.饲养管理水平对疾病影响突出。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不全会造成缺乏症,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症;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抗药性或中毒,如喹乙醇、痢特灵中毒;饲料加工、管理不当也可引起中毒;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都可对家禽尤其是初生禽造成影响,甚至诱发相关疾病。 7.群发性突出。 8.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9.症状类同性。,(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4、,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2、传染病的概念及特性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亦具有一些共同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可与其他非传染病相区别。这些特性是: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没有新城疫病毒就不会发生新城疫。 (2)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传染病病禽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禽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象这样使疾病从病禽传染给健禽的现象,就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

5、特征。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3、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1)在组织中或体表繁殖的能力: (2)产生毒素的能力:

6、(3)侵入门户与定位: 4、宿主对感染的应答 (1)炎症和微生物的清除: (2)对感染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局部免疫:,5、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属于这一类。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但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大多数感染过程都是由单一

7、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并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鸡新城疫病毒是引起鸡新城疫的主要病原体,但慢性新鸡新城疫常出现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的疾病都表现严重而复杂,使诊断和防治增加了困难。,(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消散型感染: 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 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稳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的病禽或称为亚临诊型。隐性感染的病禽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

8、为显性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消散型(或一过型)感染。 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这是一种病程缩短而没有表现该病主要症状的轻病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还有一种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类型,一般称为温和型。,(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由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强,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但是,即使在局部感染中,动物机体仍然作为一个整体,其全部防御机能都参加到与病原体的斗争中去。 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

9、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这种感染的全身化,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等。,(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两者均属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而非典型感染则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典型新城疫具有腺胃乳头出血等特征病理变化,而非典型新城轻者仅有肠道出血或扁桃体出血,严重者可有部分鸡表现腺胃乳头出血等病理变化。,(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一般常以病禽的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如果该病并不引起病禽的大批死亡,可称为良性感染。相反,如能引起大批死亡的,则可称为恶性感染。机体抵抗力减弱和

10、病原体毒力增强等都是传染病发生恶性病程的原因。,(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最急性感染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一天内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发生巴氏杆菌病时,有时可以遇到这种病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初期。急性感染病程较短,自几天至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主要表现为这种病例。亚急性感染的临诊表现不如急性那么显著,病程稍长,和急性相比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类型。慢性感染的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甚至不表现出来,如结核病等。,6、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

11、期。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常常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范围。这是由于不同的动物种属、品种或个体的易感性是不一致的,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侵入途径、部位等情况也有所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从多数传染病来说,这个时期仅可察觉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等。各种传染病和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一两天。,(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很多有代

12、表性的特征性症状相继出现,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4)转归期(恢复期):病原体和动物体这一对矛盾,在传染过程中依据一定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7、特殊临床表现 (1)发热及热型: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

13、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双峰热、消耗热。 (2)皮疹: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3)中毒症状: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毒血症: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 菌血症: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其它病原体亦然。 败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

14、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脓毒血症: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4)临床类型: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 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三、禽病的传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需要

15、有三个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来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禽和带菌(毒)动物。动物受感染后,可以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因此传染源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1、患病家禽:病禽是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期的病禽,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禽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病禽能排出病原体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传染病传染期长期不同。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控

16、制传染源,对病禽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同时此时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因此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有少数传染病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此时就有传染性了。,(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在很多传染病的恢复阶段,机体免疫力增强,虽然外表症状消失但病原尚未肃清,对于这种病原携带者除应考查其过去病史,还应作多次病原学检查,才能查明。,(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这种携带状态一般为时短暂,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但是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病的健康病原携带者为数众多,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