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马铃薯病害幻灯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5242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5.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马铃薯病害幻灯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B马铃薯病害幻灯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B马铃薯病害幻灯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B马铃薯病害幻灯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B马铃薯病害幻灯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马铃薯病害幻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马铃薯病害幻灯(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简介,内蒙古包头市大西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会员,声 明 本幻灯所介绍的防治资料,系各地经验,我们将各地资料综合供农民朋友参考。是否作为您的防治方案,还需请您根据本地病害情况请教当地植保专家。 内蒙古包头市大西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马铃薯病害分类 真菌性疾病: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立枯丝核菌病、粉痂病、叶枯病、疮痂病、早死病(黄萎病)、白绢病、干腐病 细菌性疾病:黑茎病(黑胫病)、环腐病、青枯病、软腐病。 病毒性疾病:卷叶病(PLRV)、X病毒病Y病毒病、S病毒病、M病毒病等 其他:支原体病、肿瘤等。,马铃薯真菌性疾病,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

2、e Blight),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 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 常见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叶背最为明显。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色。-,马铃薯晚疫病薯块,马铃薯晚疫病病叶薯块,马铃薯晚疫病病叶,马铃薯晚疫病,一、症状(

3、symptom) 危害叶片和块茎,叶 片受害, 一般从叶尖或叶 缘开始。病斑初为水渍 状褪绿斑,潮湿时迅速扩大,可扩展到 叶的大半甚至全叶。无明显的病健交界 线,扩展后病斑腐败变黑,病斑边缘有 一圈白色稀疏的霉层,叶背霉层更加明 显。干燥时,病斑干枯呈褐色,不产生 霉层。 块茎症状为局部的浅层干腐,薯块 表面呈凹陷淡褐色病斑,病斑下面的薯 肉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病叶,二.病原,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具3-4分枝,无限长,在产生每个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节状,节基部钝圆而顶端

4、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 病菌有明显的生理的生理分化,可分为许多生理小种。病菌寄主范围窄,自然情况下只侵染马铃薯和番茄。,马铃薯晚疫病 三.病害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

5、。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马铃薯晚疫病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四.发病条件,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

6、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 (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菌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一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 (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马铃薯晚疫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

7、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苗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一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十项技术美国Dakota大学Gudmeslad博士 1、种植无病种薯,这样风险更低; 2、避免在离树或高压线太近的地方种植,以利飞机喷洒。把没有喷到药的地方进行人工不喷; 3、进行田间调查,对高发区多加注意; 4、控制杂草和寄

9、住; 5、封垄前至少施用12种杀菌剂,因为封垄前很难使杀菌剂到达基地; 6、避免灌溉障碍; 7、采用不同的喷施方式避免漏喷; 8、在马铃薯快速生长阶段和利于晚疫病浸染的天气,要严格按照严密的防病日程进行防病; 9、如果使用杀菌剂的间隔大于7天,就应该施用较高浓度的杀菌剂; 10、杀死晚疫病的中心病株,并剔除周围大约6米范围内的植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技术预测方法,根据“严重值”和“有利晚疫日”数作出防治建议的预报表,“有利晚疫病日”:5日平均温度25.5,最近十日内雨量总和3.0厘米,可作为“有利晚疫日”的标准。最低温度低于7.2的日子则不能作为“有利晚疫日”。温度是限制因素,只要有24天最

10、低温度不低于7便有发病的危险。在春旱地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湿度,两天中有7次记录相对湿度达75%就会导致中心病株的出现。“严重值”是人为设定的数值测算很麻烦。建议在没有专业人员做预测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温度和湿度观察田间中心病株的出现及时剔除并喷施农药。,代森锰锌、甲托预防一般,目前反映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可将防效提高到90%以上,预报通讯代号:-1不需要喷药,0报警,17天喷一次,25天喷一次,马铃薯晚疫病 五.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

11、,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播种前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薯类茎块根类专用肥拌种,并在苗期、蕾期、花后块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每次每亩200克兑30公斤水。可有效的提高抗病力,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用量。等到发病才喷施则无法发挥最佳作用。这是很重要的。,马铃薯晚疫病 (4)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

12、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中国农科院防治方案: 1、如果种薯带病,出苗后1015天喷施全络代森锰锌(如新万生、大升等)防治早疫病预防晚疫病。新万生施用量每亩200克,亩用水量不低于50公斤。 2、晚疫病药剂防治:回暖后视降雨和空气湿度情况(日均气温1025、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连续5天)每隔710天防治一次。第一次喷施甲氨基丙酸脂类化合物(25%阿米西达3040毫升,兑水50公斤),第二次喷施800倍液的72.2%霜霉威(普力克),第三次视情况可喷施银发利(亩用量7080毫升)或者53%金雷多米尔(亩用量1001

13、50克)等,一般三次即可。,不同杀菌剂喷施3次后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指数和防效张掖市农科院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不同药剂防效(喷施4次,隔10日一次)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2008年,注意:各地病情及病菌的抗药性不同,仅供参考,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 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薯块 形成暗褐色圆形 病斑或不规则形 病斑,稍凹陷, 病斑下面组织干 腐变褐。,马铃薯早疫病为害叶片正、背面症状,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

14、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 病原 Alternaria solani称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图13-7)。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条件 :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发病。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若此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发病重。,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

15、土壤或种薯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可在田问进行多次再侵染。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高温多雨特别是高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肥力不足、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早疫病是马铃薯最普通、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很少危害年轻、生长旺盛的植株,而是经常在植株成熟时流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

16、nes et Groul),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et Groul),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4)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种和从苗期开始进行叶面喷施可提高抗病力,每次一亩用200克兑30公斤水,在苗期、蕾期、花后根茎膨大期及早喷施,才能有效减轻发病和病情;不要等发病才喷(微肥不是农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