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6844597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异构(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 有效“异构”,南湖二中 吴敏,“同课异构”对于教师来说,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名词,通俗地讲就是“同一样的课不一样的上法(教法)”。目前,“同课异构”作为学科教研活动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科教师认可和广泛地运用。那么,“同课异构”会不会像以前的“双语教学”那样昙花一现,或者像“研究性学习”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呢?我们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同课异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同课异构”的内涵,教师个人教研和集体教研活动两个层面的理解 “因材施教”的重新解读 遵循“大同”“小异”的原则,从教师个人层面上来说,“同课异构”指的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备

2、课设计和课堂教学。应该说在“同课异构”这种提法没有出来之前,我们的老师已经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在做了。比如,历史教师往往一教就是六个班、一个年级,那么从教的第一个班级到最后一个班级,课堂教学情况会各不相同,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同课异构”呢?“同课异构”的特征是“异构”,假如老师在六个班中的教学设计是一样的,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不同,那显然就不是“异构”了;假如在教学中不断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变化,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异构”。那如今提到的“同课异构”侧重指的是课前预先的“异构”,也就是说在备课的过程中预先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从集

3、体教研层面来说,“同课异构”指的是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大致相同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并围绕课例展开研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同课异构”在赛课的时候经常出现,由于教师上课的不同风格难以放在一起比较,往往让评委难以取舍定夺。集体教研中的“同课异构”并不是在于评判孰优孰劣,而在于给予教师一面镜子,在比较教师之间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明察自己的长短优劣,从而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

4、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教师自己个性化同时又是有效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的重新解读,孔子眼中的“材”指的是“学生”,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同课异构”是对“因材施教”从不同角度的重新解读。此处的“材”既指“学生”,更指的是“教师”,即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

5、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罢了。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同课异构”强调的就是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大同”,都必须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基本特点。“同课异构”中的授课对象虽然因为身处不同的班级和家庭背景中,会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品质,

6、但教师千万不要因为差异性而忽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面对不同的班级学生时,教师必须意识到是“大同小异”。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会在“异构”时“求异”,比如过度地拓展或者挖深知识点,将原先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搬到了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堂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深刻理解初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标新立异。,“小异”之学生,有的时候,学生在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但却具有不同的经验基础,在“已知”上并不是一张白纸。可实际上,很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不同的经验,将学生统一作为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鉴于此,我们的备课预设

7、或课堂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认知发展过程。教师必须在遵循“大同”的基础上,针对“小异”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异构”。,“小异”之教师,教师的独特个性是一种重要的因素,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或情感炽热,或冷静理性。有的擅长语言表达,而有的擅长课件制作或是活动设计;有的擅长线索整理,而有的擅长情节描述或是情境渲染。

8、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扬长避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组织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偏重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求以骨干教师为中心,围绕其设计形成一个共性化教案, 希望通过内容、目标、要求、重难点、进度,甚至作业的统一来缩小教师水平差距,提升整个全组的教学水平。这种模仿虽在短期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把握教学的共性要求与一般原则,掌握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普遍规律,但却因束缚其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 导致了教学的共性化与模式化,让教师在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趋同中失去自我,从长远看,不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因此集体的智慧和交流应该主要在对课

9、程标准的把握和课后的交流与探讨中,而不是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细节的设计上。,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避免出现教师坐享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各位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促使教师不断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优势,使教学个性化与多样化。,“同课异构”案例分析,“建构什么”、“怎么建构”是研究“同课异构”的核心。“建构什么

10、”指向的是教学目标和内容,“怎么建构”指向的是教学过程和方法。,课题: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标准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分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属于史实的识记,要求学生能说出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民族关系的发展”除了要求识记此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还要能理解“发展”的含义以及元朝统一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学生及学情分析:南湖第一中学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尤其是比较遥远的古代史学习,充满好奇和学习的热情;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古代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

11、中国古代史知识,并在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史观。,授课教师甲及分析:建邺区双闸中学沈治仁老师。曾经参加白板教学赛课,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白板教学技术;擅长课本剧编写,历史角色穿越;教学语言故事性强,课堂气氛热烈;借班上课,对授课对象了解不够。 授课教师乙及分析:建邺区南湖第一中学李莹老师。多媒体教学技术比较成熟;擅长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授课线索清晰;教学语言简练,课堂气氛轻松;对授课对象比较熟悉。,目标异构:,内容异构:,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对话,也有利于实践和探索。作为教学凭借的教材,表面看来是一本死书,实质上却隐藏着各种活络的

12、资源,为研究者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利用、选择调整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立足教材、优化教材、超越教材”彰显教育智慧的机会;同时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有不同,人生阅历有差异,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这些因文化、个性、思想、阅历等形成的差异资源,在比较中互相学习,那么这种“同课异构”法就能发挥出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的优势。,教学过程与方法异构,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同一个人的气质,气质在心理学中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课堂教学“异构”如同是对一所房子进行装修设计,不管你怎样设计都得符合房主人的需求,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