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29067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4273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的进化29067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的进化29067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的进化29067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的进化29067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的进化29067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的进化2906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的进化29067(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版生物教材必修2 生物的进化,王苏豫wangsuyu_,1,2-5-1,2-5-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关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传统进化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着多种新的进化理论,这些理论中的有些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例如“现代达尔文主义”;有些还在进一步探讨中,例如木村资生的“中性突变进化理论”。,2-5-1,3,几种生物进化理论,2-5-1,4,循环的或随机的莱伊尔学说、随机论、分子进化中性论 不定向的 适应局部环境的达尔文学说、现代综合论定向的、进步的某些新拉马克主义、活力论、某些现代的“环境趋向变化论”、终极目的论,进化 方向,2-5-1,5,外环境为

2、主布丰学说,新灾变论等内因为主经典拉马克主义、突变论、某些现代的分子进化学说外环境与内因结合(遗传突变+选择作用)达尔文学说、现代综合论,进化动力,2-5-1,6,渐变的、基本匀速的莱伊尔学说、达尔文学说、现代综合论跳跃的、不匀速的断续平衡论、新灾变论恒定的分子进化中性论,进化速率,2-5-1,7,概念介绍,2-5-1,8,影响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影响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多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遗传物质的变异,是影响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内在因素;迁移、隔离会影响种群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2-5-1,9,物种和种群的关系。 物种:

3、是指个体间能够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一个或多个群体;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一个物种的生物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的生物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同一物种的生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2-5-1,10,遗传漂变和基因频率的改变及基因的丢失。遗传漂变是种群中不能解释为自然选择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即经历遗传漂变的基因频率,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是基因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例如: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交配和繁殖,这些随机的变化可以使等位基因从种群中丢失。,2-5-1,11,问题探讨,12,2-5-1,问题:自然选择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答:1、种群内存在突变和不

4、同基因型的个体;2、突变影响表现型,影响个体的适应度;3、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适应度有差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遗传变异等问题上的发展,研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适应度反映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问题: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答: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不属于同一物种。 因为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已经发生了倍性差异,两者在分类学上被有些学者视为不同的物种。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的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发生紊乱,因而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即在两种水稻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13,2-5-1,2-5-1,14,问题辨

5、析,1.现代达尔文主义对于种群的认识是 ( ) A自然选择作用于随机发生变异的基因 B许多生物个体聚集在一起构成种群 C自然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发生的必要条件,C,15,2-5-1,表现型,种群中的生物属于同一种生物,达尔文的观点,16,2-5-1,2.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请回答问题: (1)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 ,存在 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 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获得,所依据的理论基因是植物细胞具有

6、。 (2)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 。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 。为使其可育,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这种变异属于 。 (3)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是由 发育而来。若取白菜、甘蓝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 幼苗。 (4)上述植物中,存在生殖隔离的物种有 种。,生殖,杂交(有性生殖),全能性,19,无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染色体变异,物种,受精卵,单倍体,5,2-5-1,17,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

7、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意味新物种的形成,2-5-1,18,4.甲、乙两个植物种群中aa个体均占64%,Aa个体均占32%,AA个体均无繁殖能力。甲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乙种群连续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增大、不变 B增大、减小;增大、减小 C增大、增大;增大、增大 D不变、不变;增大、增大,

8、B,因为AA个体无繁殖能力,A基因在甲种群的随机交配中可能逐渐丢失随机漂变,因为AA个体无繁殖能力,A基因在乙种群的自交中逐代递减淘汰,5.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654名女生中有患者8人,携带者52人,692名男生中有患者56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 A. 4.4% B. 6.2% C.6.8% D.10.2%,B,19,2-5-1,由于在性染色体组成中,女性为XX,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为XY,有一条X染色体,在计算X染色体数目时,要注意。例如:654名女生,其X染色体数为1308,692名男生,其染色体数计为692。,2-5-1,20,6.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

9、类,几十年来长期用于临床医疗,但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细菌在青霉素作用下产生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B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变异选择的结果 C不同细菌对青霉素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D青霉素导致细菌遗传物质产生了抗药性突变,B,细菌种群的不同个体具有抗药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青霉素对细菌的作用就是一种自然选择。,2-5-1,21,7.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设计了下列实验: 对黑腹果蝇的一个种群作分裂选择实验,即选择刚毛数目极多和极少的两个极端类型进行繁殖,淘汰中间类型,12代后,获得了表现型和遗传上差异显著的两个品系。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

10、 A果蝇种群内的某些个体产生了定向变异 B选择在新类型的产生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C刚毛数不同的黑腹果蝇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D出现刚毛数不同的极端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变异是不定向的。 B正确 C没有通过实验证明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 D刚毛类型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类型不同,B,2-5-1,22,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突变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机制中的一个环节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B. C. D.,C,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谢 谢,23,2-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