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4240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比喻论证,鱼我所欲也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u)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n)食,一豆羮(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

2、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与(y)?乡(xin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中心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 论证方法 本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1)比喻论证: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把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寡人之于国也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c)罟(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4、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ng)死无憾也。养生丧(s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帛矣。鸡豚狗彘(zh)之畜(x)(畜x养),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5、矣。”孟子用战争中逃跑者“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对方,使他不自觉地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

6、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比喻的妙处,1、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句话说,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的,何以应该保存?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个疱,的确与众不同,显出他的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粹”割去了,同别人一个样好。鲁迅拿来主义,2、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倡写文章、做演说要认真负责,他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

7、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比喻论证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比喻说理】,【比喻评价】 1、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 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2005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2、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 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

8、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 吴迪挣脱死亡的绝唱,【注意问题】()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

9、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方法总结 :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人可以想象成什么? 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提示:从身边的事物取材) 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出人生的污点) 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提示:善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 人梅花(在严寒之中尽展飒爽英姿) 人青松(在大雪之下挺立不屈的品格) 人火炬(要像火炬那样照亮曾经黑暗的世界),3 、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示例: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

10、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 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 4 、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2、 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示例: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 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 宫刑后的司马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 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 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孟子为我们的议论文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可确立话题“为与不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引出话题“安与危”; “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

11、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给我们一个话题:仁爱。,孟子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思路缜密,构严谨。具体而言(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12、。 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作文:想到哪,写到哪,不注重结构,不注重严密,词语堆砌,毫无生气,读之,味同嚼蜡。我认为,要解决作文中的这一弊端,非得学习孟子不可,让孟子教教我们的学生:如何构思,如何下笔,如何抓住读者的兴趣作文。,中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人不应认为个人力量渺小,而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

13、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他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中心:“自由”谈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中就生动的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呀。风筝只能在长线

14、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一味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大至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的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它星体碰撞及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人类也是如此。社会愈向前发展,生产水平愈高。技术愈进步,人们的自由就愈大愈多。但同时,管理也愈科学,纪律法规也愈多愈严。没有路的时候,人们可以到处走,但走起来却很费劲。修路架桥,驶车乘马,走起来自由多了,但跟着就出现了维护交通安全的法则。“红灯停,绿灯行”,“车马行人一

15、律靠右边行走”,否则就予以处罚。有了航海的船舶,人们在海上就自由多了。但航海必须沿着一定的航线行驶,否则就要触礁沉船,葬身海底。同样,火车只有分寸不离地沿着铁轨运行,才有呼啸奔驰的自由。 由此可见,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唯有增强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习惯,尊重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你才能拥有最大的自由。,喻证文段四: 中心:逆境成才 逆境能压倒弱者,也能造就强者。在逆境中同困难搏击,能磨练意志,强化毅力,提高才智,培养崇高品德。青松之所以能在风暴的袭击下傲然挺立,是因为它是在与风暴和雷霆的搏击中生长起来的;温室里的花朵之所以一遇风霜就枝零花落,是因为它们从未经受

16、过风霜雨雪的考验。锋从磨砺出,逆境造强者。不磨不利,不炼不纯,不锤不坚。 道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先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钢铁不是从地下直接挖出来的,而是在熊熊的大火中熔炼出来的;老练的舵手是在与大风大浪、激流暗礁的拼搏中闯出来的;英雄战士的钢筋铁骨,都是从艰苦卓绝的境遇中锻炼出来的。 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锻炼;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艰险、灾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强者,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冲出逆境,改造逆境。,【巩固训练】 1、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3、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4、以意象“月”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5、任选孟子中某一段议论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片段。 6、以“个性”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