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4207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师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师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师说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师说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师说师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师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3.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

2、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一导入:一导入:2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我们家中的供奉牌位“天地君亲师” 。从这两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

3、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回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韩愈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二认识韩愈二认识韩愈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

4、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韩愈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关于三关于“说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 马说 爱

5、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四在老师带领下通读全文,正音:四在老师带领下通读全文,正音:句读 du 或不焉 fu 经传 zhun 郯 tn 苌弘 chng 聃 dn 蟠 pn 谀 y 贻 y五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五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直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句读之不

6、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 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1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识点: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古今异义: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古:“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 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由) 。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

7、教育的学校。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实词(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有专门技艺的人吾师道也:学习4或师焉,或否焉:从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这里只讲解实词“师” ,其他重点实词“传”等布置为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虚词:郯子之徒:代词,这(之族、之属、之谋、之伦)古之学者: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里也只讲解“之” , “其” 、 “乎” 、 “于”也布置为课后作业)词类活用:圣,师,耻文言句式: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状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被动

8、句:不拘于时(每一类句式只举一个例子,其他的要求学生课下完成)2翻译重点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知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请教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们的明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

9、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5这些人了,难道值得奇怪吗!六小结本课时:六小结本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师”和“之”的用法是重中之重,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以下字的意义和用法:传、于、其、乎; 2.文章是一篇古代的议论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呢?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师师 说说韩愈(唐文学家;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首)1. 通假字:受(授) ,不(否)2. 实词:师3. 虚词:之4. 古今异义:学者,所以,小学,众人 师说5. 词类活用:圣,师,耻6. 文言句式:判断句:者

10、,也 文言知识点状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一复习上节课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6二总体把握:二总体把握:齐读课文,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三研读第一段:三研读第一段: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要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四四. .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二段:

11、1.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2.教师总结:本段是韩愈在批判当时以从事学习为耻的风气。五五. .研读第三、四段:研读

12、第三、四段:71.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2.第四段: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六六. .难点探究:难点探究: 1.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 ”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

14、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1)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8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2)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3)语调不同,“圣

15、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七、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七、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八、语言特色:八、语言特色: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九小结全文:九小结全文: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