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4130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PP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简介,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2、”,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课文朗读,要求:,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 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 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 大意 。,听,正音 不为苟得也(wi,动词,做,干) 所恶(W,动词,厌恶) 箪(d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羹(gng 汤) 蹴(c 践踏食物的样子) 为宫室之美(wi,介词,为了),正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是 / 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欲想要得到的。 得兼动词,同时得到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

4、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探究,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 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入深,自然明晓,设喻 引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甚:超过,胜过为读wi,动词,做,干。苟得苟且。恶读W,动词,厌恶。与“欲”相反。 患名词,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但我所想要

5、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的更厉害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辨 证 分 析,(正面),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探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假如,假使。 则那么。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为动词,做,干。,译文: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假 设 分 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 (最喜生),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 (最恶死),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

7、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 果 分 析,舍生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贤德的人能

8、不丧失它罢了。,“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善心,本性,天性。,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探究,升华 主题,递 进 论 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不为苟得,“甚于生者” “义”;,“甚于死者” “不义”,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性善论”),第二课

9、时,学习文段第二部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呼尔盛气凌人的叫。尔,助词。 与给。 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人。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译文: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一箪食 一豆羹,“呼尔” “蹴尔”,不屑接受,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得生,舍死,正面举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高位厚禄。 辩,通“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得通“德”,恩惠,感激。

10、与,通“欤”,语气助词。,译文:(可是有的人)不管是否符合礼和义就接受了 “万钟”的优厚俸禄。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熟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辩礼义,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向先前。 为为了,介词 wi 为做,动词 wi 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

11、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熟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 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 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对 比 论 证,分析第二部分:,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

12、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正反对比论证 :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举例论证 :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对比论证 :用“向”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比喻论

13、证 :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

14、“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4善用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严词,理直气壮。,字词积累,一词多义: 1、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2、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4为 为了 例句: 向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15、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例句: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总称 4.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向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六、虚词,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宾语提前,这,助词,无义,他,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