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84087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3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中国传统的科举,一、科举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三、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四、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五、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 六、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七、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八、科举制度的影响,第四讲 中国传统的科举引言: 先介绍三首诗,是唐朝诗人孟郊在不同年份所作: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落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第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湖

2、州武康人,从小家境贫寒,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作为一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落泊文人,他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但是当他远赴长安应进士试时,却一而再地遭受失败,直到第三次才算顺利考中。,上面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三次应试后的 不同心态。 孟郊第一首落第诗,写他所看到的春天的花,不是欣欣向荣,而是花上加霜,这使他感到自己被社会所遗弃,内心像是刀割似的难受。,第二首再下第诗,写他泪眼看花,彻夜难以入梦。 第三首登第诗就完全不同了。诗人由大悲转为大喜,由失意转为得意,于是奋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从中可以想象出他当日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是何等地热情奔放,神采飞扬。,

3、从孟郊的这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是多么重要,它是古代的读书人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一条重要途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读书人十年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就是希望通过科举换取功名。,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科举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1、西周的贡举制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经过逐

4、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 这些说法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 却是来源于这里。,2、春秋战国“养士”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条很重要的选官之道,便是“养士”。 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并随时从这些人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官职。,当时的所谓“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门下各有食客(也就是“士”)数千人。 后来国君们发现,只要有官做,天下能人多得很,不必另外用“闲米“来养;而非国君的养士,则由于对国君会形成威胁而渐渐被禁止,养士制度也就消失掉了。,3、汉代的

5、察举制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 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 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

6、和秀才。 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 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 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 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 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

7、)两种。 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东汉承袭旧制。 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但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可见当时的察举已经很滥了。,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而最早实行的。 各州郡设置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中正根据

8、被评人的家世才德的情况,对人物作出高下的评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

9、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二、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

10、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四月,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士史上新的一页。,三、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11、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按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诗人都是进士出身。如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 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唐代进士科试以诗赋为主,自齐、梁、陈、隋以来,文士都爱吟诗作赋,因

12、此一般都应进士科,以表现自己的才能。 现代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只会“读死书”,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应该包括进士科,而且读死书的人也是绝对考不取进士的。,进士考诗赋,读死书的人必定作不好诗。但象明经科试则非读死书不可。 唐代明经科考帖经。 唐太宗要颜师古考定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春秋左传经文为“五经”,考生必须熟读这四十多万字的著作。,考试时由考官掩蔽经书前后两边,中间只留一行,又用纸帖住一行中的三个字,让考生读出被帖的三 个字。这种考试方法,就叫做帖经。 唐代官员,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多做朝官。 明经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称浊流,也有做朝官的。,清流和浊流统称为流内。 而通过别的途径当官的称流外;有一定

13、才学而无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沿成习后所说的不入流。 在官场上,清流看不起浊流,流内看不起流外。,盛唐与白居易齐名的 大诗人元稹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十五岁举明经科及第,但唐代重进士轻明经,元稹交结宦官才在朝中做个知制诰,受到以牛僧儒为首的清流的鄙视。 一次朝官们在 一起吃瓜,有苍蝇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一眼,说:“这东西从哪里飞来?”,从这种极度的傲慢轻蔑中可以看出进士及第官员的自负心理。 元稹不堪其辱,奋志抵砺,在二十七岁时重入科场,终于及进士第,官拜监察御史,出了胸中恶气。,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 不由学馆而先经

14、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 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 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

15、行,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 唐宋时殿试在省试发榜后十天左右举行,明清时则在会试发榜后一个月左右举行。,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 试前一天,由鸿胪寺官员负责设置御座、黄案,由光禄寺官员安放试桌,排定考生座位。 第二天参加 殿试的贡士须于黎明时分到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领取宫饼一包;文武百官则分立两旁。,随后,皇帝在一片管弦丝竹声中升殿,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授予礼部官员,再由礼部官员放到殿外的黄案上。 文武

16、百官及考生参赞礼拜后,礼部官员才开始散发题纸。,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 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后,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答题。 按规定凌晨入场,日落交卷。,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 又称“金榜”。分为三甲: 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二、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 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