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

上传人:Co****e 文档编号:5684017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0-直流电源(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直流电源,第十章 直流电源,10.1 直流电源的组成,10.2 单相整流电路,10.4 稳压管稳压电路,10.5 串联型稳压电路,10.6 开关型稳压电路,10.3 滤波电路,10.1 直流电源的组成,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改变电压值通常为降压,交流变脉动的直流,减小脉动,1) 负载变化输出电压基本不变; 2) 电网电压变化输出电压基本不变。,直流电源是能量转换电路,将220V(或38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半波整流,全波整流,在分析电源电路时要特别考虑的两个问题:允许电网电压波动10,且负载有一定的变化范围。,10.2 单相整流电路

2、,一、对整流电路要研究的问题,二、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三、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一、对整流电路要研究的问题,1. 电路的工作原理:即二极管工作状态、电路波形的分析 2. 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平均值:即输出脉动直流电压和电流平均值的求解方法 3. 整流二极管的选择:即二极管承受的最大整流平均电流和最高反向工作电压的分析,为分析问题简单起见,设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变压器内阻为0。,整流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理想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为0,即正向电阻为0;反向电流为0,即反向电阻为无穷大。,二、单相半波整流电路,1. 工作原理,u2的正半周,D导通, ADRLB,uO= u2 。,u2的负半周,D截止,承受反向

3、电压,为u2; uO=0。,2. UO(AV)和 IL(AV)的估算 已知变压器副边电压有效值为U2,考虑到电网电压波动范围为10,二极管的极限参数应满足:,(3)二极管的选择,三、单相桥式整流电路,u2的正半周AD1RLD3B,uO= u2,u2的负半周B D2RLD4 A,uO= -u2,四只管子如何接?,集成的桥式整流电路称为整流堆。,1. 工作原理,若接反了呢?,2. 输出电压和电流平均值的估算,3. 二极管的选择,考虑到电网电压波动范围为10,二极管的极限参数应满足:,与半波整流电路对二极管的要求相同,10.3 滤波电路,一、电容滤波电路,二、电感滤波电路,三、倍压整流电路,一、电容

4、滤波电路,1. 工作原理,按指数规律下降,滤波后,输出电压平均值增大,脉动变小。,C 越大, RL越大,越大,放电越慢,曲线越平滑,脉动越小。,考虑整流电路的内阻,2. 二极管的导通角,导通角,无滤波电容时。有滤波电容时 ILmax ILmin (3)限流电阻的选择 保证稳压管既稳压又不损坏。,电网电压最低且负载电流最大时,稳压管的电流最小。,电网电压最高且负载电流最小时,稳压管的电流最大。,若求得RminRmax,怎么办?,若求得R=200300,则该取接近200还是接近300?为什么?,讨论:稳压管稳压电路的设计,依次选择稳压管、 UI、 R、 C、U2、二极管 1. 输出电压、负载电流稳

5、压管 2. 输出电压UI 3. 输出电压、负载电流、稳压管电流、 UI R 4. UI 、 R 滤波电路的等效负载电阻C 5. UI U2 6. U2、 R中电流整流二极管,已知输出电压为6V,负载电流为030mA。试求图示电路的参数。,10.3 串联型稳压电路,一、基本调整管稳压电路,二、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三、集成稳压器(三端稳压器),为了使稳压管稳压电路输出大电流,需要加晶体管放大。,稳压原理:电路引入电压负反馈,稳定输出电压。,一、基本调整管稳压电路,不管什么原因引起UO变化,都将通过UCE的调节使UO稳定,故称晶体管为调整管。,若要提高电路的稳压性能,则应加深电路的负反馈,

6、即提高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1. 稳压原理:若由于某种原因使UO增大,2. 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同相比例 运算电路,则 UO UN UB UO,二、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3.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调整管,取样电阻,调整管:是电路的核心,UCE随UI和负载产生变化以稳定UO。,比较放大,基准电压,基准电压:是UO的参考电压。,取样电阻: 对UO 的取样,与基准电压共同决定UO 。,比较放大:将UO 的取样电压与基准电压比较后放大,决定电路的稳压性能。,4. 串联型稳压电源中调整管的选择,IEmaxIR1ILmax ILmax ICM UCEmaxUImax UOmin U(

7、BR)CEO PTmax IEmax UCEmax UOmax+UCES,应取几个极限值求出的负载电流最大值中最小的那个作为电源的性能指标最大负载电流,讨论二:关于实用串联型稳压电源的讨论,1. 标出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2. 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3. UI21V,R1 R2 R3300,UZ6V, UCES3V, UO? 4. 如何选取R和R?,输出电流取样电阻,讨论三:关于实用串联型稳压电源的讨论,5. 取样电阻的取值应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它们有上限值吗?,6. 若电路输出纹波电压很大,则其原因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7. 根据图中过流保护电路的原理组成一种限流型过流保护电

8、路。,其电流应大于调整管的穿透电流,电路可能产生了自激振荡,三、集成稳压器(三端稳压器),输出电压:5V、6V、9V、12V、15V、18V、24V 输出电流:1.5A(W7800)、0.5A (W78M00)、0.1A(W78L00),1. W7800系列 (1)简介,(2)基本应用,消除高频噪声,使Co不通过稳压器放电,抵销长线电感效应,消除自激振荡,将输入端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将输出端接负载电阻,构成串类型稳压电路。,(3) 输出电流扩展电路,为使负载电流大于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电流,可采用射极输出器进行电流放大。,很小,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电压,若UBE= UD,则,二极管的作用:消除UBE

9、对UO的影响。,(4)输出电压扩展电路,IW为几mA,UO与三端稳压器参数有关。,隔离作用,基准电压,2. 基准电压源三端稳压器 W117,输出电压UREF1.25V,调整端电流只有几微安。,减小纹波电压,讨论三:W117的应用,1. R1的上限值为多少? 2. UO可能的最大值为多少? 3. 输出电压最小值为多少? 4. UOmax30V,选取R1、 R2; 5. 已知电网电压波动10,输出电压最大值为30V, UI至少取多少伏?,决定于IOmin,两种情况:1.已知UI2.自己选取UI,决定于W117的输出,输入电压最低、输出电压最高时, UIminUOmax3V。,根据输出电压表达式,1

10、0.4 开关型稳压电路,一、开关型稳压电路的特点和基本原理,二、串联开关型稳压电路,三、并联开关型稳压电路,一、开关型稳压电源的特点及基本原理,线性稳压电源: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输出电压稳定性强,纹波电压小。缺点是调整管工作在甲类状态,因而功耗大,效率低(2049);需加散热器,因而设备体积大,笨重,成本高。若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则势必大大减小功耗,提高效率,开关型稳压电源的效率可达7095。体积小,重量轻。适于固定的大负载电流、输出电压小范围调节的场合。,构成开关型稳压电源的基本思路:,将交流电经变压器、整流滤波得到直流电压控制调整管按一定频率开关,得到矩形波滤波,得到直流电压,引入负反馈

11、,控制占空比,使输出电压稳定。,ACDCACDC,二、串联开关型稳压电路,T截止, D导通, uE UD ;L 释放能量,C 放电。,T、D 均工作在开关状态。,T饱和导通, D截止,uE UI;L 储能,C 充电。,uBUH时,uBUL时,1. 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2. 波形分析及输出电压平均值,关键技术:大功率高频管,高质量磁性材料 稳压原理:若某种原因使输出电压升高,则应减小占空比。,3. 稳压原理,脉冲宽度调制式:PWM电路作用:UO Ton UO ,其它控制方式: 脉冲频率调制式: UO T(脉宽不变) UO 混合调制式: UO T Ton UO ,在串联开关型稳压电路中 UO UI

12、,故为降压型电路。,三、并联开关型稳压电路(升压型),T截止,L产生感生电动势, D导通; UI与L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相加对C 充电。,T饱和导通, L 储能, D截止,C 对负载放电。,uBUH时,uBUL时,要研究调整管在饱和导通和截止状态下电路的工作情况。,1. 工作原理,2. 输出电压,只有L足够大,才能升压;只有C足够大,输出电压交流分量才足够小!,在周期不变的情况下,uB占空比越大,输出电压平均值越高。,讨论,1. 什么样的电子设备适于用开关型稳压电源作能源? 2. 在开关型稳压电源中,调整管的开关信号频率高些好还是低些好?为什么? 3. 在开关型稳压电源中是否可不用电源变压器而直接进行整流?为什么? 4. 如何使开关型稳压电路输出电压有较小的调节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