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3458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 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XX 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1】“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打工子弟孩子的。XX 年 9 月9 日上午 9 时,温家宝走进北京玉泉路务工子弟小学时,拉着孩子们的小手,询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父母做什么工作,学校收多少学费。温家宝说,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带着感情教育他们。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当孩子们大声读出这句话时,温家宝笑了。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慢慢地开

2、始有人把孩子也带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打工子弟学校开始,人们开始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XX 年 2 月 26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们看到一些城市又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取消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就学的借读费,把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到城市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中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打工者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打工者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

3、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根据 XX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2107 万,其中,18 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 1982 万,占全部流动人口%,6 岁-14 岁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未成年人的%,约 868 万,15 岁-18 岁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约 870 万。XX 年初,教育部官员到北京麻峪打工子弟小学检查工作时问全校的学生:“你们谁有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结果全校学生都举了手。也就是说,当前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有2 个或 2 个以上的孩子。因为一方面,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大部分农村允许生育第二胎;另一方面

4、,农村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生存和生活现状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使农村年轻家庭普遍还有 2 个或2 个以上的子女。再根据有关研究,从年龄结构上看,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 35 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数的 77%,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岁。以婚姻法的法定结婚年龄男 22 岁、女 20 岁为基准,则这些流向城镇的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留守儿童的数量:如果每个农民工家庭以 2 个孩子计算,则平均说来,9900 万农民工(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的 77%的家庭中,就有 7623 万个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

5、孩子。这样,减去 868 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约有 6755 万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如果以 18 岁为界,则约有 7918 万未成年留守儿童。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由于政策、现实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出现了重叠现象:即从初中开始,为了在政策范围内顺利的继续升学念高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从城市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转学回老家,从而转化为了留守儿童。故事实上的留守儿童数比这还要大。这些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一样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他们在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同质性,因而,他们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社会政策、制度的关注。可以肯定的是,在

6、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而伴随这种流动的背后却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动和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呢?他们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在身心发展以及学业成就方面有没有什么差别呢?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及发展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以史静寰教授作项目负责人组建课题组,申请完成了“农村外出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 XX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外出跨省流动人口较多的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

7、、河南(%)和湖北(%)六个省份,共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 4242 万中的%。该课题组根据调查的可行性选择了其中的湖南、河南、江西三省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分别选取了以上三省中外出流动人口较多的各一个乡(镇),并选取其中各一所初中和小学,再分别在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 2 个-3 个班的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 601 份(包括学生问题和教师问题)。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初二学生 302 人,占%,小学四年级的学生299 人,占%;男生共 333 人,占%,女生 268 人,占%。在601 位中小学生中,共有留守学生 192 名,三省平均留守率(即留守学生占全体学生的百分比)为%,其中

8、河南平均留守率为%,湖南为%,江西为%。为了更为全面了解和解剖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发展状况,课题组还对中小学校长、班主任、监护人以及典型留守儿童进行了个案访谈,访谈人数 81 人,其中留守学生 38 人(初二 18 人、小四 20 人;男女生各 19 人)、校长 8 人、班主任 15 人、监护人 20 人。同时课题组还收集到了一些相关的文本资料,如考试成绩、作文本、学生日记等。此次调研着重把描述农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以期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可能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在描述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背景因素时选取了学业、人际、行

9、为和情感四类变量,主要包括:学业行为及成绩、师生关系、社会行为、情绪、自我概念,以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在对数据进行描述的同时,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可能的原因探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发展环境的建议,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当前我国广大留守儿童受教育及其发展的图景。课题成果对于正确认识留守儿童的生存和生活现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留守儿童的三类新“家庭“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时,大部分是一个家庭只出去一个。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据有关统计,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比例约

10、在 20%,当他们双双外出时,则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托付与人,从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份,可把这种留守儿童新的“家庭“生活环境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据我们的调查,湖南省一个初二班的学生属于隔代监护的占%;一个小学四年级班占%。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11、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这种模式所占比例不多,被调查的初二年级有一个男孩,跟叔叔婶婶生活在一起,约占全班同学的 2%;小学四年级有一个女孩跟姑姑住在一起,约占全班同学的 3%。这种监护的特点是:一是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

12、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可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二是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不公平,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外来人“,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也不多,且一般情况下,孩子至少要有一个已经上初中。在所调查的班级中,这种情况也一班只有 1 个

13、。自我监护型的特点是: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调查得知,一个孩子经常把朋友请到家里玩,有一个晚上光是电话费就花了 300 多元。二、很多留守儿童“为父母而学习“学业行为是与学业成绩联系在一起的,是决定学业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课题组采用王耘(XX)修订的学业行为问卷,把学业行为具体划分为 3 个维度: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习信心。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意识倾向,并随着学生学习体验的深化而升华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进而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意向活动,因而对学生的

14、学习具有动力作用;学习效能感指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认识;学习信心指学生对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自信程度。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学生具有相当高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两者的平均得分分别为和。在“我喜欢学习“这一项目上,学生的平均得分为,在“我讨厌学习“这一项目上,学生的平均得分为,说明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喜欢学习。把初中和小学分开,分别考察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从总体上说明农村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学业行为: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业效能感,且父母是否在家与儿童的学业没有太大的关系。结合个案访谈,并进一步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业的各因素进行差异

15、比较分析发现:在学习兴趣和动机这一方面,除了喜欢学习这一农村儿童共同的内在学习动机外,留守儿童“为父母而学习“成为其重要的外在学习动机,得分高达,且在回答“平时回家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时,在选择“玩“这一答案上,非留守儿童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首先,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大多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在外面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和痛苦。因此他们想让父母或者一方在外面少一些牵挂,多给父母一些安慰,所以他们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因父母的外出而降低;其次,由于这些孩子生活在另外一个家庭或者生活在准单亲的家庭里,而且农村家庭中普遍有比较大的生活压

16、力,监护人的“耐心“比较少,所以“懂事“是让儿童获得奖励少受惩罚的必要条件。这也说明,“穷苦的孩子早当家“仍然贯穿于农村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三、父母外出务工对小学生学业行为有负面作用研究人员分别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和在家的学生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发现:整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分上看,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学习信心为:,学习效能感是:。进一步按年级分组,分别考察初中生和小学生中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与父母在家的学生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小四留守:小四非留守=:;初二留守:初二非留守=:)、学习效能感(小四留守:小四非留守=:;初二留守:初二非留守=:)两个因素上整体没有显著差异。但同时发现: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和学习效能感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相反,初中留守儿童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却要比非留守儿童要高。这表明:尽管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父母外出对小学留守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