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2974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博苑 03-10 0615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 要意义。 、掌握文言词语“绝” 、 “强” 、 “假” 、 “望” 、 “闻” 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 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 (自己总结的。 )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

2、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荀子的思想: “天人相分” ,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礼”是治国之本。 、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 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ng) 智(zh) 躁(zo) 有(y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 、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 、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 情况,重点指

3、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 (倒装句式。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 (名 词作状语。 )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 、 “强” 、 “假” 、 “望” 、 “闻”的用法。 、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王力主编,商 务印书馆) ,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 、 “强” 、 “假” 、 “望” 、 “闻” 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 、学生自读全文,理出

4、的写作思路。 、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意。 )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 完善,直到满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 ,分析讨论(三读。 )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 比喻进行、归纳。 (学生可以自己确定标准) 、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 、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 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5、: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 , (应是“八跪” ; 一说正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自己建筑巢穴,不 用蛇鳝之穴) 。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 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 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以新“劝学” 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 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世纪的一把钥匙。 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 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 。 “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 位置上。

6、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页 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积累、 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篇二: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两篇 教学博苑 03-06 2053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 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 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

7、、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 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 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 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 ,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 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 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 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 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 的学生。他反对迷信

8、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 意志为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 ,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 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 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 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 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 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 几段的节录。 二、 课文赏析 1、 师范读课文。 2、 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 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 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

9、文。 5、 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 1 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 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 2 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 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 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也 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 ,輮(烤弯)以(把? ?)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 槁暴(晒干) ,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 ,輮 (火烤)使之(它)然(

10、这样)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 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 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 (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 过矣。 (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 第 3 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 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 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 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

11、看得广)也。 (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 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 的作用。 ) (2)登高而招(招手)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 人)远(远也看得见) ;顺风而呼(呼喊) ,声非加疾(快) 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 。 (两例证明利用 自然条件的作用。 )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 ,非利足(快脚)也, 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 (横渡)江河。 (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 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 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12、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 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 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 不可放松。 第 4 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 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 ;积水成渊(深潭)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 ,而神明自得 (自然获得) ,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 (积 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 人是 靠“积善成德 培养了“圣心” 。 )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 办法)至

13、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小流两喻, 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 十驾(拉车走十天) ,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 (骐骥与驽马对 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 力,要靠坚持不懈。 )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 ,用心一(专一)也。蟹 六跪(腿)而二螯(蟹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 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 (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 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 全段由强调“

14、积” ,到论证“不舍” ,最后归结到“用 心一” 。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 证明“学不可以已” ,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 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 作对象,作“对” 、 “向”讲。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 成名词的“者字结构” ,作“的人”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 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

15、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 )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 折,相当于“却” 、 “可是” 。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 顺承,相当于“就” 、 “于是” 。 ) 虽有(又)槁暴(曝) ,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7、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 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 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 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 十个

16、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 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 , “假舆马” 与“假舟楫” , “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 ;有的用相反情 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 , “朽木不折” 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 信服。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 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 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 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 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 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 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