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82518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优秀复习课件:31页(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 复习课,樵北中学 郭婉嫦 2010.1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

2、生了深刻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3、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一、解释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牒为械,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凭借,靠,以:把。用,之:的,之:代词,它,之:到,利:有利,利:锐利,课堂反馈练习:,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4、,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进攻,地利不如人和防御,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中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顺之,

5、失道者寡助畔之,论证,施行“仁政”,(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小结

6、(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 (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论证语言,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

7、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课,樵北中学 郭婉嫦 2009.11,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1、 舜发于畎(qun)亩之中, 2、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n)性, 10、曾(z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词性活用:

9、,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2、一词多义:,用拂,国防 国家,不顺 同“弼”,辅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通假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 ,解释为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 ,解释为 。 同 ,解释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 ,解释为 。,衡 横 梗塞,指不顺曾 增 增加忍 同 韧 ,解释为 坚韧 拂 弼 辅弼,4虚词。,于 以,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

10、面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提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

11、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1、本文的中心论点: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5、第一段所论证的观点?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8、第二段论证方法?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14、说明人

12、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18、本文论证方法?,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

13、、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15、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孟子二章测试,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必先苦其心志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委而去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山不加增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孟子二章测试,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多助之至 到了极点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所以动心忍性 坚韧人则无法家拂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