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 与维护指南Guidelin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at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center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目 次1 范围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5 3 术语及定义5 4 概述6 5 数据接收管理6 6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7 7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8 8 数据更新管理9 9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10 10 数据安全管理1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要求12TD/T ××××—××××3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共享交换等阶段 的数据管理与维护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以及数据安全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数据管理与维护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 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 用于本标准 GB/T 5271.8-2001 信息技术 词汇 第8部分:安全 GB/T 20270-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GB/T 2098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GB/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 GB/T 21062.2-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2部分:技术要求 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BMB 17-2006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GX199900X-200X 国土资源信息高层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规则3 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土资源数据 land and resources data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产生或管理相关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资源、基础地质、矿产资 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专题数据和政务数据(包括业务数据、综合事务数据 和档案数据等) 3.2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center是以各类国土资源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存储、数据库、GIS、网络等技术,按照统一 标准,建立的具有信息管理、分析、查询、统计及服务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它可为本级国 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管理及运行平台,为远程信息系统按权限调用国土资源信息提供 共享和交换机制,为本级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提取提供数据源支持 3.3 数据管理 data management利用数据库、数据仓库、元数据和网络等技术,建立分布式、集中式或集中加分布式数据 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共享交换等工作,实现对数据资源的 有效组织和应用 3.4 数据维护 data maintenance在制定维护方案基础上,对数据和数据库进行的日常维护与监控、备份与恢复、应急处理 和监督管理等,从而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 3.5 4数据存储策略 data storage strategy在数据存储、备份等方面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的统称 3.6 数据备份策略 data backup strategy为了达到数据恢复和重建目标所确定的数据复制步骤和行为,包括确定备份时间、技术、 介质和场外存放方式,以保证达到恢复时间目标和恢复点目标 3.7 数据共享服务 data sharing services为实现数据共享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如目录服务、导航服务、数据信息发布、数据检索、 数据产品加工、数据及数据产品分发等。
3.8 数据安全 data security适用于数据的计算机软硬件存储、备份和授权保护策略,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或访问所造 成的数据更改、破坏、损毁或泄密4 概述4.1 对象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对象涉及数据及数据库、数据载体和数据管理环境三个方面中包含的所 有相关对象 4.2 内容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包括: 1)数据接收管理 2)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3)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4)数据更新管理 5)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6)数据安全管理 4.3 目标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目标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现势性 1)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被泄漏、破坏和免受未授权的修改;2)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质量和来源可靠,进而促进研究结论科学、决策准确; 3)数据的完整性:数据覆盖空间范围、数据内容及时间范围的完整,满足应用需求; 4)数据的可用性:建立各类数据的元数据、说明文档,采用通用的数据标准和公开的数 据交换格式,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换; 5)数据的现势性:及时获取和处理有关变化信息,建立信息持续更新机制,使获取的数 据最接近现实状态5 数据接收管理5.1 目标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完成数据接收任务,实现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的集 中、统一管理。
5.2 管理内容与过程 数据接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交与接收是否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汇交数据质 量是否满足有关标准和规定要求;数据汇交的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汇交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完 成;数据汇交方式是否满足数据安全管理要求;电子文件的内容与纸介质资料的内容是否一致 等TD/T ××××—××××5数据接收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5.2.1 接收发生的依据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相关文件或项目合同的有关要求,汇交单位应按时 向本级数据中心汇交相应的数据成果 5.2.2 数据接收 数据中心在接收到数据,并对数据资料清单核实无误后,应对汇交单位开具数据接收凭证5.2.3 质量审核 数据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数据质量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汇交数据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通过 验收、数据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审核发现存在问题的,应通知汇交单位限期改正 审核通过的,应向汇交单位出具汇交证明 5.2.4 归档管理 数据中心应对所接收的数据资料进行必要的备份和归档管理对于涉密数据,应按其密级 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 5.3 技术要求 1)根据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实施细则,明确数据接 收具体要求,包括数据资料分类和命名、文件格式、目录编制、汇交介质等; 2)数据接收内容应包括数据实体、元数据、数据字典、数据验收合格证明材料以及相关 文档等,以形成完整的汇交成果; 3)数据汇交的方式可以采用拷盘、邮件、上载、协议交换、交换系统等方式; 4)可根据数据更新频率高低、数据涉密等级情况、数据类型、数据量大小、管理技术难 易等方面,采用合适的汇交方式。
6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6.1 目标 按照数据科学分类、管理统一的原则,建立面向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专题数据组织和存储框 架,为数据加工和专题应用等提供基础 6.2 管理过程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包括以下过程: 6.2.1 数据组织规范建立 以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为依据,制订或采用相对统一的数据文件命名规范、数据分层、 数据表结构、元数据标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组织规范和存储框架 6.2.2 数据资源目录建立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根据专题、区域、类型等特征建立数据资源目录6.2.3 选择数据组织存储策略 选择稳定性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库方式的数据组织存储管理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方式可根据应用管理需求,选择行政区划单元或标 准分幅等方式存储 6.2.4 入库前数据整合 数据入库前,按照本级数据中心数据组织方式进行必要的数据过滤和整合,以形成统一、 规范的数据库 6.2.5 入库质量检查和加载入库 数据入库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控制,具体检查方法可参照有关数据入库细则进行 数据检查无误后,要进行预入库处理,将通过检查的数据导入到一个临时库中,并自动检 查错误,数据经修改无误后,才能导入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库中。
6.2.6 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6根据数据访问频率、时间、容量、性能要求等因素,制定数据生命周期存储策略,实现数 据分级存储,以提高数据存储管理效率 6.3 技术要求 1)数据中心应按统一要求建立数据资源目录; 2)应根据数据组织框架组织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存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专题数据库可采用最小图层单元存储,其语义尽量统一,保证国土资源数据库逻辑一 致性; 3)选用稳定性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和中间件,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并 尽量保持不同应用系统中间件版本一致性; 4)根据、近线、离线数据量需求,确定一级磁盘阵列、二级存储设备和磁带库存储 设备容量比例,建立与业务应用要求相匹配的分级存储策略,并能够实现数据在不同 存储介质的有效迁移7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7.1 目标 建立主机和数据运行与维护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运行与维护业务流程,有效开展运行监控 与维护、故障诊断排除、数据备份与恢复、归档与检索,以保障国土资源数据库正常运转,使 系统、数据库在灾难发生时快速进行原系统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7.2 管理过程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7.2.1 制定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 1)根据应用需求、破坏程度、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划分应急处理等级和响应时 间,并制定数据运行与维护计划; 2)明确相应的组织体系,确定职责任务,落实防范重点和关键环节; 3)制定工作程序,建立保障系统 7.2.2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根据数据备份制度和备份策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和数据日常备份,在系统出现异常 时根据采用的备份策略进行恢复操作 1)制定数据备份策略,确定各类数据需备份的内容、时间及方式; 2)尽量实现数据的全自动备份和跨平台集中管理; 3)定期开展数据备份,以防止由于系统意外故障造成数据信息丢失; 4)制定数据恢复预案,做好详细的灾难恢复计划,防备数据丢失; 5)对介质的进行有效管理,对历史数据进行定期归档; 6)根据灾难恢复计划,应定期进行灾难演练,以防备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 7.2.3 日常管理监控按照维护计划定期进行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库系统维护,确保数据库得到经常性的监控、 维护和优化主要内容包括: 1)数据库一致性检查; 2)数据目录和索引更新与重建; 3)系统数据库备份以及用户数据库备份; 4)文件大小检查; 5)系统冲突性检查; 6)监测批处理、数据查询作业是否正确执行; 7)查看日志的错误; 8)复制日志代理的运行情况; 9)复制分发清除作业是否正确执行; 10) 整理数据库碎片,监测数据库大小、增长情况;TD/T ××××—××××711) 监测磁盘自由空间、释放磁盘空闲空间; 12) 监控用户操作和使用数据情况。
7.2.4 数据归档与检索 根据数据使用的频率、数据量和磁盘容量进行数据离线归档,在需要情况下,可实现归档 数据检索处理 7.2.5 监督和评价 1)聘请或委托专门机构,定期检查评估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情况,按月通报检查结果, 并提出改进意见; 2)聘请有关专家、用户担任监督员,对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进行监督,并定期报告监督 情况; 3)由第三方监控数据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状态,形成定期监控报表; 4)月度检查情况、监督员监督报告和监控报表将与目标考核挂钩,并作为数据中心运行 评优的重要依据; 5)定期对数据中心的运行状况进行审核和评价,察看系统是否仍处于有效适用状态,为 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改进和扩展提供依据 7.3 技术要求 1)数据文件的管理尽量采用元数据管理方式,并定期对元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2)可采用数据安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