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1287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篇一:实验诊断学课程论文实验诊断学课程论文 实验诊断学与临床诊断学两者关系紧密相关。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以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要好好掌握这一门课程。 传统上实验诊断学按临床检验分类,它的任务是应用仪器、试剂和方法对标本进行检验,并做好质量控制,得出准确、可靠地检验结果,供临床应用。它的检测内容包括临床一般检验,血液学检验,化

2、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学检验和遗传病检验。而近年来国内外趋于按器官、系统疾病的分类,它的检验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疾病,心脏疾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风湿病、变态反应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遗传病等的实验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实验诊断学所使用的仪器也多以实现自动化,如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尿液分析仪、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自动酶标仪、自动细菌培养和鉴定仪、流式细胞仪等,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临床检验体系。这些仪器具有高精度、多参数、高智能、高准确度、高微量和高速度等特点。在诊断过程中所采用的试剂也实现了多样化。由于所用试剂都是经过严格验证的高质量试剂,因此,可以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

3、针对性强的试剂。而选择的检验方法要求有国际标准化,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国际最佳水平,简便,快速,能适应和满足检验的需求。 在学习实验诊断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常见病为基础,以重要器官为中心,重点抓住反映它们的实验诊断项目。例如,糖尿病抓住血糖和糖代谢紊乱相关实验,冠心病抓住心脏标志物和脂类代谢紊乱相关实验,白血病抓住血常规和骨髓象检查,肝炎抓住肝炎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肾脏病抓住尿液和肾功能检查,内分泌病抓住内分泌相关实验,恶性肿瘤抓住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对具体的实验项目,应以实验的原理,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作为学习重点,深入学习,熟练掌握,灵活应用。例如,黄疸的实验诊断,重点掌握胆红素代谢的理

4、论,胆红素检测相关指标的参考范围,以及它们在溶血性、肝源性和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我们应学习以检验项目为中心,深入联系理论实际、广泛联系临床疾病。例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必须了解正常凝血机制和 PT 测定所反映的凝血因子范围。测定的结果,以血浆凝固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表示;若 PT 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时还必须同时报告国际正常化比值。PT 是外源凝血系统的常用和较敏感的筛查试验,主要用于检测继发性和先天性外源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对外科手术、肝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有重要的筛查价值,也是口服抗凝剂最常用的监测试验。同时,我们还应学习以疾病器官为中心,将相关试验做比较和组合。如

5、肝硬化,在掌握肝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下列实验的组合:肝脏酶学、氨基酸和蛋白质、胆红素和胆汁酸、肝炎和肝纤维化标志物,以及肝肿瘤标志物等检测,掌握每一组合检测中主要项目的原理、参考范围。并将同一组合和不同组合各实验的临床意义进行比较,找出随病程的进展各实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在对患者进行检验,选择检验项目时,应满足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要求;符合循证实验医学和实验项目优化组合的要求;要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痛苦。选择的顺序可按:筛查试验、直接诊断实验、鉴别诊断实验、辅助诊断实验和疗效检测实验等顺序进行。因此,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实验诊断这门课程

6、,掌握诊断实验合理的组合和所应用的情况,才能对患者做出最佳的选择,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减轻痛苦,从而实现医疗环境的和谐化。 篇二:实验诊断学总结 35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 占全血 4050%,称之有形成分 ?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 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 血小板 2. 血液一般检查 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7、?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 白细胞分类 ?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 3.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 高并左移) 4. 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以上系指在生理情况下,无失血,无血容量过多,平原地区。? 临床意义: ( 红细胞增加 )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

8、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减少 ) 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 25 %,引起血液稀释;6 个月2 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

9、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 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成人:0。5%-1。5%新生儿( 1)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大量溶血,增高更显著,缺铁性贫血则轻度增高. ?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 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3) 作为病情的观察指标 6. 白细胞测定 ? 参考值:成人 4。010。0 109/L;新生儿15。020。0 109/L ?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

10、、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术后1276h,WBC 常 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 WBC 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 WBC 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 迅速增多常达 20。0109/L。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 WBC 可高达 20109/L 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 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 WBC 增多,均以中

11、性粒细胞为主。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 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 2。0109/L;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 (恶组) ;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 X 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7. 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 50 70% ?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12、致敏反应 5% ?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 0 1% ? 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 3 8% ? 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 20 40% ? 中性粒细胞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8. 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 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9. 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 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

13、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10.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11.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 12. 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

14、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3.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 14. 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参考值 100300109/L ? 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 400109/L;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 ? 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原理:除 Hbs 外,多种血红蛋白(Hb)均可被高铁氢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再与 CN- 结合生成稳

15、定的棕红色氧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在 540nm 处有一吸收峰 16.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 定义: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 病因:多种因素,以感染、恶性肿瘤最多见。多种类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 特点: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毒性颗粒;核左移;NAP 积分明显增高。 17.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的速率。 ? 参考值:魏氏法:成人男性 015/1 小时末 成年女性020/1 小时末 18

16、. 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参数 ?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19. 20. 21.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 ?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 42-49%;女性 37-48%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MCH=血红蛋白(g/l) 红细胞百万数/l。 参考值:26-32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 310-350g/LMCHC=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100g/L ?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RDW):RDW=/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 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贫血 Anemia: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