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的CT诊断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80731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1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胰腺疾病的CT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胰腺疾病的CT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胰腺疾病的CT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胰腺疾病的CT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胰腺疾病的CT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胰腺疾病的CT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腺疾病的CT诊断(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胰腺疾病的CT诊断,第一节 胰腺的正常解剖和变异,一、胰腺的正常解剖,(一)位置右:十二指肠 左:脾门前:腹膜小网膜囊后壁胃后壁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胸导管起始部,(二)形态和大小:长约17-19.5cm宽 1.5-5.0cm厚 0.5-2.0cm,(三)胰腺的分部:头、颈、体、尾,无绝对分界,胰腺的侧位观,1. 胰头部:最宽大,上下右被十二指肠圈包绕后部无包膜紧邻: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外部、右肾静脉末端最下部为胰头钩突,2. 胰颈部:连接胰头和胰体的部分: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通过,与脾静脉会合成门静脉主干。,3. 胰体部:包膜:前面有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覆盖。背面无包膜紧邻:背面:腹

2、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膈肌左脚、左肾上腺,左肾以及所属血管上缘:腹腔动脉及其分支。 脾动脉由腹腔动脉发出后沿胰腺上缘左行。后缘:脾静脉前缘:胃后壁,4. 胰尾部:末端与脾门相连,各部均有腹膜覆盖。紧邻:脾动脉和脾静脉共同在尾深部行走,伴 同胰尾抵达脾门。,胰腺的动脉系统及分布,(四)胰腺管,1. 主胰管:起始部:胰尾 开口部:十二指肠乳头 开口类型:通常四种,2. 副胰管,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及脾动脉分支,(五)胰腺的血管,二、胰腺的变异,1. 右位胰腺:见于内脏转位 2. 分叉胰腺:形成两部分胰尾 3. 环状胰腺:呈环状包绕十二指肠降部 4. 胰头异常:随主胰管长

3、入十二指肠 5. 异位胰腺:与胰腺本身无连接的异位胰 腺组织,第二节 正常胰腺的CT表现,一、胰腺位置,1-4 正常胰腺:1. 胰体尾,1-4 正常胰腺:1.胰体尾,胰头体尾,3. 胰头,4. 胰钩突,5-7 正常胰腺: 5.胰体尾,6. 胰头体尾,7. 胰头,8-11 正常胰腺: 8.正常胰体尾及门静脉平扫,9. 正常胰头、体尾及门静脉平扫,10. 正常胰体尾及门静脉增强,11. 正常胰头体尾及门静脉增强,二、胰腺走向:,1. 斜形:首先见胰尾 2. 横形:头、体、尾同时见 3. 马蹄形:首先见胰体 4. S形:视高低而定,三、胰腺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低于肝脏30-50HU密度的变化

4、取决于脂肪含量,四、胰腺的大小,(一)测量值头部:233mm颈部:192.5mm体部:203mm尾部:157.5mm,(二)与L2横径比较(胰腺各部/椎体横径比)头部/椎体横径:1/21体部/椎体横径:1/32/3尾部/椎体横径:1/52/5,(三)胰腺的外形局部隆起;边缘呈锯齿状;脊柱弯曲可致胰变形,(四)识别胰腺的要点1. 肠系膜上动脉:苹果柄状突起2. 十二指肠降部3. 脾静脉,第三节 CT检查适应证,一、胰腺肿瘤 二、胰腺及胰周肿块的鉴别诊断 三、胰腺炎的诊断 四、CT导向行胰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第四节 CT检查技术,一、检查前准备 1. 空腹 2. 服稀碘 3. 胃十二指肠低张,二、检

5、查方法 1. 仰卧 2. 平扫 3. 增强:快速 4. 层厚间隔3-5mm,第五节 胰腺炎的CT诊断,概述 CT诊断的优点: 对组织解剖分辨率高 不受肠气和腹部脂肪的影响 术后局部留置引流管不妨碍检查 扫描视野较宽,可同时观察周边组织及器官,应用指征: 协助临床诊断可疑胰腺炎 了解胰腺炎并发症 胰腺炎治疗后随访 协助临床判断严重程度 CT导向下穿刺诊治,一、急性胰腺炎,(一)病因和病理 1. 病因 (1)胆源性:引起阻塞胆汁反流胰管内压, 胰液外溢,胰蛋白酶元被激活顾胰蛋白酶胰组织自溶(无菌性急性胰腺炎),胆盐激活脂肪酶导致脂肪坏死 (2)酒精性 (3)十二指肠梗阻 (4)其它不明原因,2.

6、病理: 早期:胰腺间质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 胰腺轻度肿胀 病情发展:出血、坏死(局灶性或弥漫性),腺泡及小叶结构不清,胰腺内、周边、肠系膜、网膜及后腹膜脂肪不同程度坏死,临床表现:,持续腹痛 恶心呕吐 低血压休克 腹膜炎体征 黄疸 多器官衰竭 血、尿淀粉酶,胰蛋白酶增高,CT表现:,1、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间质性胰腺炎及水肿型胰腺炎) 胰体积肿大 胰密度降低 胰轮廓清楚或模糊 胰周包膜增厚,轻度掀起 增强扫描强化均匀,12. 间质性胰腺炎(平扫):胰腺体尾肿大,13. 间质性胰腺炎: 胰腺体尾肿大,14-15 间质性胰腺炎: 14 胰腺体尾部肿大(平扫),15. 胰腺体尾部肿大(增强),

7、16. 胆总管下端(胰头内)结石,17. 胆总管扩张、胰管显影,18. 胰腺体部轻度大,19-20 老年人胰腺间质性炎症: 胰体尾部轻度增大,21-24. 水肿型胰腺炎: 21. 胰腺尾体部肿大及周边渗出液,使脂肪层密度增高(平扫),22. 胰液渗出在离胰腺较远的腹腔内致脂肪内密度增高(平扫),23. 胰渗液致肾筋膜增厚(平扫),24. 胰腺体尾部增大及周边渗液(增强),25-26. 水肿型胰腺炎: 25.胰腺肿大,边缘毛糙,周边包膜增厚(平扫),26. 胰腺肿大边缘毛糙,周边包膜增厚(增强),27-28. 水肿型胰腺炎: 27胰腺周边及胆囊窝内广泛性少量渗出,胆囊结石,胰腺表面毛糙不平。,2

8、8. 与27同一病人不同层面,29-32 水肿型胰腺炎: 29-30 胰头部包膜下、体尾部包膜下积液、胰包膜增厚(平扫),31-32 同一病人相同表现(增强),33-36 水肿型胰腺炎治疗转归 33. 胰腺体尾肿大,周边渗出性液体致脂肪密度增高(平扫),34 同33(增强),35. 胰腺炎治疗后2个月见渗出吸收,胰腺体积变小,密度均匀,36. 胰腺炎治疗后4个月,表现同治疗2个月片,病情稳定.,37-38 水肿型胰腺炎 37 胰腺增大,后缘可见局限性水肿,密度减低(平扫),38同37(增强),39-40 水肿型胰腺炎 39 胰腺肿大,胆囊窝内大量渗出液,胃窦外后侧大量渗出液(平扫),40同39

9、(增强),41-45 水肿型胰腺炎 41. 胰腺肿大,周边毛糙不平(平扫),42与41同一病人不同平面,腹腔有渗出液,43与41同一病人同一层面表现(增强),44与42同一层面表现(增强),45与41同一病人不同层面,腹水。,46-47胰头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46 胰腺头部增大,前缘与十二指肠及胃界限不清,胆总管、胰管扩张。,47 同一病人,不同层面,胆囊窝内渗出液,2、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体积明显增大 密度不均 包膜明显掀起,积液 胰周脂肪坏死、积液 肾筋膜增厚 结肠出血穿孔,48-49 坏死性胰腺炎 48 胰尾部组织破坏,密度不均,有数个低密度坏死区。,49 胰外大量渗出,致肾筋膜增厚,

10、50-51 坏死性胰腺炎:胰尾部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影,胰边缘不规则低密度影,胰周大量渗出液与周边组织和器官粘连。,52-53 坏死性胰腺炎 52 胰体尾实质内不规则低密度区,胰表面不规则,周边少量渗出。,53 胰头、体、尾实质内不规则低密度区,周边少量渗出。,54-55 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 54 胰体部包膜下半圆形低密度影,表面为胰包膜(平扫),55同54(增强),56-59 胰腺炎并脓肿形成 56-57 胰腺尾部明显肿大呈球形,其内低密度(平扫),58-59 同56-57(增强),并发症 蜂窝织炎 脓肿 假性囊肿 门脉血栓,60-66 胰腺炎假囊肿及胰头坏死,脓肿形成 60 胰腺体部假囊肿形

11、成(平扫),62同60层面(增强),64-65治疗一个月后,病变吸收好转,66 治疗半年后病变消失,病情稳定恢复正常。,61 胰头脓肿:胰头部实质内低密度(平扫),胰头脓肿同步图 63同61层面(增强),治疗三个月后,脓肿吸收好转(增强),67-70 胰腺尾部脓肿(治疗转归)67 胰尾小脓肿、内含气体。,68 胰尾小脓肿吸收变小(治疗一个月),69 胰尾小脓肿趋向闭塞(治疗二个月),70 胰尾小脓肿完全吸收消失(治疗七个月),71 胰腺尾部脓肿:胰尾部巨大脓肿含气,胰管扩张。,72-73 脾窝脓肿引起胰腺炎 72 脾切除术后2周,脾窝脓肿,致膜尾体部坏死,胰腺肿胀(平扫)。,73同71(增强)

12、,74 胰周脓肿:胰尾肿大,胰周脓肿与膜尾有分界,手术证实为腹腔脓肿。,二、慢性胰腺炎,(一)病因和病理 1. 病因:,(1)长期酗酒和营养不良 酒精减少胰液的分泌蛋白质成分,在小胰管中沉积致阻塞、钙化、慢性炎症。 (2)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可以导致 (3)高血钙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 病理:,(1)胰腺纤维化,质地变硬,体积偏小、 萎缩,胰组织钙化。 (2)胰导管内有蛋白类物质或栓子,并有碳酸盐沉着胰管结石、导管扩张(可单独存在)。,(二)临床表现:,1. 中上腹痛 2. 体重下降 3. 胰腺功能不全,(三)CT表现:,1. 胰腺体积变化:正常、缩小、轻大 2. 胰腺管扩张 3. 胰管结石

13、和胰腺实质钙化 4. 假囊肿,75-76 慢性胰腺炎 75 胰腺部钙化点,胰管扩张(平扫),76同75,(增强),77-78 慢性胰腺炎 77 胰腺萎缩变小,尾部条状钙化(平扫)。,第六节 胰腺癌的CT诊断,(一)病理:,1、腺癌:又称导管细胞癌,占80%以上 (1)导管型腺癌:癌细胞可起源于1-2级腺导管上皮。 (2)腺泡型腺癌:癌细胞起于腺管或腺泡上皮。,2、较少见的病理类型 (1)乳头状腺癌 (2)乳头状囊腺癌 (3)鳞癌:导管上皮的鳞形化生 (4)单纯癌:无腺体结构,(二)临床表现:,(1)腹痛; (2)黄疸; (3)其它:呕吐、消瘦、发热、症状性糖尿病、消化道梗阻。,CT表现:,1、

14、直接征象 (1)肿块 (2)局部肿大 (3)增强CT为低级密度肿块,79 胰体癌:胰腺体部实质内密度减低,局部胰组织呈肿块状与血管影界限不清,与胃后壁界限不清。,80-81 胰体癌: 80 胰头体部肿大,实质密度稍低(平扫)。,81同80(增强),实质密度减低更明显。,82 胰头癌:胰头大,胰头密度减低,体部肿块密度均匀,十二指肠降部受压。,83-84 胰头癌并胰管扩张 83 胰头肿块,头增大,其实质内密度减低。,84 同一病人,不同层面,体尾部胰管扩张。,85-86 胰头癌挤压十二指肠 85 胰头肿块,挤压十二指肠致造影剂不能通过,平扫。,86同85(增强),胰头肿块致十二指肠极度狭窄,87

15、-88 胰头癌侵及十二指肠 87 胰头巨大肿块,十二指肠壁粘膜破坏,并挤压(平扫),88同87 (增强)胰头肿块呈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十二指肠受侵破坏。,89-91 胰尾癌并肝转移 89 胰尾肿块,低密度不均匀(平扫)。,90同89胰尾肿块不均匀低密度(增强 ),91同一病人,肝转移病变呈低密度结节影。,92-93 胰尾癌并肝转移 92 胰尾肿块,实质呈低密度肝内多个低密度灶(平扫),93 胰尾肿块同92,增强后仍低密度,肝内转移呈低密度结节比平扫更显著。,94-95 胰尾癌并脾转移 94 胰腺尾部巨大不均匀性肿块,中心低密度,脾密度不均(平扫)。,94-95 肿块呈平均匀分格低密度,脾密度更显不均匀(增强)。,96 胰头癌并腹腔转移(腹水)胰头部肿块,与周边界限不清,并见腹水。,2、间接征象 (1)胰周血管或脏器受侵胰腺和血管间隙的脂肪层消失 血管被肿块包绕 血管形态不规则 血管癌栓 (2)梗阻性胆管扩张 (3)胰管扩张 (4)假性囊肿 (5)淋巴转移 (6)脏器转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