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05541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苏科版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课题: 等腰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和探究法。 三、重难点: 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类的聪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看看这些伟大的人类建筑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 师 1:同学们,这几张图片中共同存在的基本图形是什么? 等腰三角形以它那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成为我们数学殿堂的一枚瑰宝,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这些建筑要设计成等腰三角形的形式呢?等腰三角形有什

3、么特殊的性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个美妙的图形。 (板书)等腰三角形 (二)探究发现,学习新知 1. 认识等腰三角形 师 1: 在小学时我们就知道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们利用剪纸的方法将手中的矩形纸片变变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先将纸片向下对折,再把角斜向下折叠,沿折痕剪下,打开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观察这个等腰三角形,我们称相等的边叫做腰,那么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观察猜想 师 1: 接下来,我们再度观察手中的等腰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师 2: 仔细观察:将等腰三角形 ABC

4、沿折痕对折,请大家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哪位同学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师 3: 这些线段是互相重合的,它们存在什么数量关系?重合的角呢? 师 4: 通过刚才的分析,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板书)猜想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猜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实验操作 师 1: 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等腰三角形 ABC: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观察两个底角是否永远相等?这说明什么? 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变化,AD 是否永远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又能说明什么? (

5、3)推理论证 师 1: 来看猜想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将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该如何叙述? 师 2: 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师 3: 如何进行证明呢? 师 4: 谁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今天大家从不同角度添加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问题转化成全等三角形问题,进而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接下来,请大家将性质 1 齐读 1 遍。性质 1 简称:等边对等角。下面我们用符号语言描述性质的因果关系。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应用“等边对等角”时必须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师 5: 由性质 1 的证明过程,你能不能证明出猜想 2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观察 篇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

6、册教案全集生活数学 一、 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 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二、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

7、哪些信息. (2)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你能举一个例子吗?(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 1). 从观察 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

8、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 ,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5). 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6). 展示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标: 注意信号灯的标记 停车场 禁止吸烟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3.课堂练习:P7 页 试一试 (三) 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kg, (25)kg, (25)kg 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A、 、 C、 、 (2)

9、.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 分钟) 、整理床(3 分钟) 、洗脸梳头(5 分钟) 、上厕所(5 分钟) 、烧饭(20 分钟) 、吃早饭(12 分钟) ,完成这些工作共需 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 (3).趣味数学 猜谜语:(1) 、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 (一) (2) 、2、4、6、8、10(打一成语) (无独有偶)(3)从严判刑(打一数字名词) (加法) 三自我检测 1、某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 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计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则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A、 、 C、 、2、用

10、扑克牌算 24 点(J、Q、K 当作 1 点)是一种益智游戏:四人进行,每人分得 13 张(剔除大小王) ,然后随机各发出一张,谁先算得 24 点,此四张牌归谁,发完后,以得到扑克牌张数多者为胜。算 24 点时,可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不一定四种运算都用) 。请根据下列发牌情况,写出 24 点的算式(每张牌点数只能用一次,列式时可用括号): (1)1,4,8,K_(2)2,3,4,6_ (3)1,5, 5,5_3.某班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得知该班获得奖励的情况如下表: 已知该班共有 28 人获得奖励,其中只获得两项奖励的有 13 人,那么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可能获得的最多奖励有多少项?

11、4、某风景区对 5 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该风景区认为:调整前后这 5 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因此平均日总收入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 (2)游客认为:调整前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增加了%,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 活动思考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通过观察、操作、想象、

12、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动手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收集、选择、处理一些数字信息,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经历折叠、裁剪设计一个图形 2.练习: (1) 、观察下列数据找规律,在()内填数,并简述你所发现的规律 (1) 1,2,3,4,5,6,() (2)1,4,9,16,25,() (2).把一张纸对折,则厚度加一倍,第二次对折,厚度是原来一张纸的四倍,依次类推,如果把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 30 次,将有多厚?(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 1dmm)

13、(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 5 天,这 5 天的日期之和是 20,小明几号回家?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谁听说过高斯(Gass,德国数学家)的速算故事,来跟大家说一说。高斯十岁时,教师出了一道题:1234100? 其他同学逐一的进行加法运算,高斯提出:1100101,299101,则有:1234100101505050 这个故事说明,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探索新知识 1).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试一试: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什么图形? 2)活动二 按图示的

14、方式,用火柴棒搭三角形 搭 1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根; 搭 2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根; 搭 3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根; 搭 10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根; 搭 100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根;通过观察搭 1 个、2 个、3 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结合图形,归纳火柴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个数更多的情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井学会说明理由 3).活动三 观察月历: 它是由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可以从行、列、对角线进行观察) (1)图中蓝色方框内的 4 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中的黄色方框内有 9 个数,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5、吗? (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 5 天,这 5 天的日期之和是 20,小明几号回家? (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计算:12112321 1234321123454321 根据上面四式的计算规律求:1234XXXXXX4321 (2).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 6 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 张桌子呢?10 张桌子呢? 一家餐厅有 40 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上图方式每 5 张拼成一张大桌子,则一共可坐多少人? 在(2)中若改成每 8 张桌子拼成一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 篇三: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

16、材教案 62 统计图的选用 江苏省盐城中学 王成刚 ?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一)的第三课时,是对学生学过的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识的提升和综合应用。内容以我国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回顾三种统计图的知识,从而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知识内容新颖、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来获取信息,是形成学生统计观念的好材料。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从三种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结合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表示数据;经历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