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考材料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0529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中考材料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州中考材料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州中考材料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州中考材料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州中考材料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中考材料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中考材料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中考材料题苏州中考材料题篇一:XX 年苏州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篇二:苏州市 XX 年中考语文试题江苏省苏州市 XX 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22 题,满分 13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

2、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 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1 分) 滋 n) 宽 ng) 抑 ng)顿挫 十拿九(wn)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 分) 当你打开一本本不同的书藉,就如同进入一座座不同的城堡,远离世间的宣哗与躁动。千年的先贤圣人、今世的凡夫俗子都可能与你不期而遇,你可以与之娓娓而谈,也可以与之唇枪舌箭。书中的人物任你调遣,书中的声音任你顷听,书中的思想任你评判。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 )大漠孤烟直, (王维),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海内存知己,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 )子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其必曰“,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 4名著阅读。 (5 分) (1)下而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读后同答问题。 (3 分)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门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 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并最终被识破的?后米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2)格列佛游记中语言学校的教授提出取

4、消词汇,采用以物不意的办法表达思想。请你依据原著内容说说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 (2 分) 5今年,苏州某网站随机抽取了 540 名中小学生,进行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请你对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3 分) 第二部分(44 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 69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委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5、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 分) A 于是入朝见威土 B 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马说 ) C 受上赏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 D 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鱼我所欲也 )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 分)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灭寺夜游 ) D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 8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6、齐”?(2 分) 9 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10 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涸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 注释:溷(hn):猪圈,这里是限制的意思。徐阶:人名,时任宰相。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少颖敏绝伦。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 阅读故乡一文的片段,完成 1

7、1-13 题。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 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幺,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

8、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

9、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11少年闰土“见人很怕羞” ,为什么“只是小怕我” ,而且“小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 分) 12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 “很兴奋” ,但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2 分) 1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两句中省略号的不同表达作用。 (3 分) (1)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16 题。

10、安静的阅读 潘凯雄 当阅读居然需要鼓与呼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 当读书变得嘈嘈杂杂,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 当深度阅读近乎成为一种奢侈品,这个时代是有问题的。 回想起来,我的青少年时光有 10 年是在浩劫年代度过的。即使是在那个文化短缺、读书无用之风弥漫盛行的荒唐时代,没有任何号召,更谈不上什么强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依然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找书看。无论平日里如何淘气,到了那个时刻就只剩下两个字儿:安静。 忆往事绝无今不如昔之叹而只是想说阅读本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安静的读书本是阅读的常态和最有效的汲取。 安静之美其实何止于闽读。仔细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丰富的安静?只是这又谈何容易。

11、莎士比亚曾经对那种张扬的生命状态发出过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摆脱了尘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才有可能静得下来,而拥有了心灵与情感的宝藏才可谓之丰富。步入这样的境界需要人生的历练和阅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最大程度的汲取惟有安静的阅读。安静的阅读首先是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与读什么无关,无论是人文还是科学,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这样的状态与阅读的工具和媒介无关,无论是纸介还是数媒,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读总比不读好,读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读好。 安静的阅读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抵达自然需要时间,一旦抵达了,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什么当快读?什么当慢读?什么可不读?什么

12、必须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届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社会可以热热闹闹地为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社会可以轰轰烈烈地倡导以阅读为荣、不阅读为耻的风尚,但社会之于阅读所能发挥的任何作用终究都只能是外力并不能改变阅读终究是个体行为与选择的本质;社会为阅读所做的一切热热闹闹与轰轰烈烈都是为了回归最终的安静。 会有那样的未来吗?人类的文明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延续和传承人类的智慧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积累与丰富,如果真有如此时刻,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阅读所换来。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阅读不死,安静的阅读永存。 (11)静下来,读进去,快乐与幸福长相随。 (选自 XX 年 4 月 19 日文汇报 ,有删改)

13、14文章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2 分) 15文章第段中为什么要引用莎士比亚的话?(3分) 16作者在第段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721 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 “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

14、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 80 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 ,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 20 年,用文言文写就、80 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 ,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

15、,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 ,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据记载,在钱牧斋 80 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

16、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世间空余“钱牧斋” , “如是”风骨何处寻? 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篇三:XX 年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 解析版)XX 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