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第二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78686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统计第二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口统计第二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口统计第二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口统计第二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口统计第二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统计第二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统计第二讲(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统计学(2),2005,3,4,二、人口数据搜集与质量检验,1、人口数据来源人口统计资料的搜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经常性人口登记,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 1)经常性人口登记a.人口自然变动b. 人口社会变动c. 户籍登记,2)人口普查又称全面调查。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标准时点,对其境内的全部人口进行登记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全过程。 人口普查的特点: 普查组织的高度集中性 普查工作程序的统一性 登记时点的标准性 普查对象登记的全面完整性 调查登记的个别直接性,3)人口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所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相应的各项指标。

2、人口抽样调查的特点 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只搜集部分调查单位的资料。 是为推断总体人口的某些指标而进行的调查。 采用随机原则抽取被调查单位。,2、人口数据质量 人口数据的误差可分为原生性误差、再生性误差和抽样误差。 1)原生性误差 是指初始的、带有根本性的误差,这种误差是不易弥补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结构性的缺陷;内容误差;数据失落等。这些误差出现在调查的设计和调查阶段。 2)再生性误差,是在数据处理阶段因工作失误而造成的误差。编码、录入、手工汇总等都可能产生误差。,3)抽样误差,是由于随机抽样而造成的误差,是抽样调查所固有,在抽样调查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控制的。抽样误差的大小主要受三个因素影

3、响:a.人口总体标志值的变异程度;b.抽样调查的样本量;c.抽样调查的方法。,3、数据质量的检验 1)内部一致性检验 根据一个调查系统内一部分数据与另一部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检查它们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而判断数据是否可靠。 2)与其他来源的数据比较 这是一种检查数据准确与否常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照比较的方法可以是横向比较,也可以是纵向对比。如两次普查。 3)借助模型和间接估计,图1 某地区部分人口年龄分布,表1 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低年龄组人口数比较,三、人口统计的基本问题,1、人口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人口现象的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变动。 1)人口构成或人口结构(popu

4、lation composition)。依据人口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的等特征把人口划成各组成部分以及其所占总体比重或部分与部分之比。反映部分与总体、部分与部分之关系。三个方面: a.人口自然构成 b.人口社会构成 c.人口地域构成,2)人口变动(population change)。人口状况受到人口自身、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人口的变动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 a.人口自然变动 b.人口社会变动 c.人口迁移变动,3)人口要素(population components),是指直接影响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事件 4)人口过程(populat

5、ion processes),是指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变动过程,2、人口统计指标分类 人口统计指标是反映和描述人口基本状况以及变动情况的统计数值,通常分为时点指标或静态指标和时期指标或动态指标。 1)时点指标是反映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及有关人口自然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的(教育、民族、宗教、语言、职业、行业、收入等)地域的(城乡、地区等)特征的指标,是属于静态性质的指标,是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状况,是连续不断变动过程中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瞬间静止的情况。,2)时期指标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自然、机械、和社会变动的指标。例如,一年的出生、死亡人数,迁入迁出人数。是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发生的有关人口事

6、件的总和。 3)二者的主要区别:前者不具有相加累计性;后者具有相加性。,3、人口统计指标的特征 1)任何一个人口统计指标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口现状和过程的数量反映,不是主观随意决定的。可谓客观性。 2)统计指标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现象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相对性。 3)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只是反映事物现状和变化的一个侧面,具有局限性。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懂得每个指标的含义、用途,而且需要根据具体研究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指标或一套指标。,4、人口统计指标的绝对数与相对数 1)绝对数 反映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人口事件的总量和规模的数值,是计算人口以及与人口有关的各项指标的基础和前提。时点数和时期数。,2

7、)相对数 是两个绝对数之比,是反映一种对比关系。在统计学上,相对数主要分为三类:a、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人口学中多数“率”(rate)指标属于此类;b、比较相对数,是两个同类绝对数之比。人口学中的“比”(ratio)多数此类;c、结构相对数,是反映各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以占总体的百分比表示。人口学中多数“比例”(proportion)为此类。,四、人口构成统计,(一)、人口自然构成统计 按人口的自然标示(年龄、性别)将人口划分成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构成 1、 人口总量统计 人口数量依不同的计算方法不同而不同: 按时点计算:期末人口,普查人口等 按时期计算:平均人

8、口等 按地区或地域范围计算:国家、省级、城镇乡等 按人口范畴计算:常住人口、现有人口、流动人口等,2、人口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统计 年龄构成是指某个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或不同年龄组人口之比。 1)年龄定义和分组 人口统计中所指的年龄是一个人的周岁年龄,即从出生起到标准时止所经历的整年数即经历的生日数。 年龄分组:规范分组(一岁一组、五岁一组)和特殊分组(按学龄、劳动力年龄)。,2)年龄结构统计指标 a.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 b.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比例、少年儿童比例 c. 抚养比,总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少比。,3)人口金字塔(population py

9、ramid) 是一种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的条形图,常用于说明和分析人口历史、现状、类型以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图 200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4)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些指标和标准,将人口区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划分为三种类型:老年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不同人口类型的划分标准,5)、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人口老龄化: “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我们称之为人口老龄化(aging)。”因此,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上升的过程。 b.人口年轻化就是指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c.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结果是老年型人口。人口年轻化的

10、结果是年轻型人口,3、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因素 人口过程(population processes)(出生、死亡、迁移)分别对人口数量与结构的产生影响。 1)死亡因素影响在高死亡率水平社会,当从较高水平开始下降的时候:人口年轻化同时轻微提高低年龄组的人口比例(见图)在低死亡水平社会,死亡水平的下降,将会使老龄化。所以,在流行病因死亡转变后期,在生育和迁移不变的情况下,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2)生育变动的影响生育率虽然只影响到出生人口,但影响却伴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持续。生育率的升高与降低直接影响不同年龄组人口的变化,例如,两个死亡水平相近的两个国家(或同时高或都是低水平),高生育水平的将具有较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而低的则是个老化的人口(见图)。,3)迁移因素 涉及到各个年龄组,但一般而言对年轻组人口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