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786060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7年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第2课时)导学课件(含答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朱自清,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1默写课文第4段 【答案】 略【答案】 (1)很;相当地 (2)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3)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4)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5)艳丽;美女 (6)柔美的样子,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请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词语按照你理解的顺序排列。 答:六月 西湖 风光 毕竟 不同 四时 (2)描绘一下后两句诗的意境。 答:那碧绿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就像与天连在一起;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

2、非同一般的红艳,碧叶蓝天和艳阳红荷相得益彰,景色鲜明,令人神醉。,课 内 动 脑,1课文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我的见解: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_,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我的见解: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

3、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 我的见解:这句话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4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写人叙事,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 我的见解:这两处描写,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还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作者苦闷之深而又孤寂至极,连朝夕相

4、处的妻子也难以理解自己。开头处意在表现、交代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的寂寥。“妻”是在生活中与自己最亲近的人,也难以理解自己。这就将作者的孤独无奈衬托、渲染到了极点。,5. 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见解: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

5、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6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见解: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

6、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现实世界和西洲曲描绘的场景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课 外 认 真,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它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它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它们都有自己

7、的风节和情愫。,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历经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的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

8、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通过匆匆驶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

9、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 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

10、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 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

11、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名师点评】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并由物及人,表达了对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的期许,以及对这

12、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评了“借荷美己”和“清除残荷”两种现象。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和“清除残荷”者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从清荷到残荷,它都展示着从外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精神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1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更为人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2. 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13、,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金志华,3关于江南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

14、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一、文本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二、写荷花的名句 1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晋乐府青阳渡) 2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毋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北齐殷英童采莲曲)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清石涛荷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