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782328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第29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考纲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科技成就,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向定位,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重点把握以下几个

2、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孔子思想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3.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4.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5.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出发,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的重大贡献。 6.注意“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第1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基础再现,1.孔子 (1)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 a.提出 “”和“克己复礼”。 b.提倡“”,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 a.对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b.把探讨和

3、解决人世间的放在优先位置。 教育思想 a.教育原则上,主张“”。 b.教育方法上,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鬼神,实际问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地位影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的主流。 2.老子 (1)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 a.“”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道,道法自然 ”的思想。 b.包含着丰富的。 政治思想:倡导“”。 (2)地位影响: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传统文化,道,天法,辩证法,无为而治,特别说明: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

4、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1.2007年8月,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前去向他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 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对孔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爱心和同情心必须遵守礼的规范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学法和教法至今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他的言论被记载在 春秋一书中 A B C D 解析: 他的言论被记载在 论语一书中,孔子整理的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后称为“六经”。 答案 :A,1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主张:提出学说;主张说;倡导“养浩然

5、之气”。 地位:唐代以后, 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孟子被尊为“”。 (2)荀子 哲学观:提出“”和“”的命题。 人性论:主张“”。 治国论:认为治国应以为主,礼法并施。,仁政,人性本善,亚圣,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教,2墨子与墨家 (1)主张 主张“”、“”。 提倡“”,主张“”、“节葬”。 (2)立场:代表了,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3庄子与道家 (1)提出了“”的观点和“”的人生态度。 (2)认为 “不相胜”,人必须。,兼爱,非攻,尚力,节用,下层劳动群众,齐物,逍遥,天与人,顺从自然,4韩非与法家 (1)主张 主张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前进,主张。 (

6、2)影响 适应建立统一的的需要。 西汉以后与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论基础。,法、术、势,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儒家思想,统治思想,5孙膑与兵家 其军事思想被后人整理为 一书。6百家思想的影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2)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共同构成了的基本精神。,孙膑兵法,政治理想,道德准则,道家学说,变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说明:,2.(2009年潍坊一模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的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

7、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B. C. D. 解析: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别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说法不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并未确立。 答案: A,1背景 (1)汉初的已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事业。2理论 (1)形成:汉代儒学是董仲舒以 为基础,融合阴阳家、及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基础:“”学说。,黄老之学,中央集权,大一统,公羊春秋,黄老

8、之学,法家,天人感应,(3)作用 新儒学对于巩固有积极作用。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过度膨胀的目的。3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从此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国家的统一,君主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中央集权,主流,特别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3.(2009年安徽卷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

9、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 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D项是黄宗羲

10、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答案 :C,高分跨栏,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1.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其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对“仁”解释很宽泛。如他解释“仁者,爱人”,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有恶人”,即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礼:作为典章制度,礼是宗法贵族等级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宗法贵族及统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曰仁”。,2.深远影响 (1)孔子的学

11、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1.(2009年盐城质检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 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

12、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解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为贵”等均出自于儒家 论语之中,“仁”“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答案 :C,二、如何认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实践上,经过秦汉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

13、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相辅,兼采道家的合理成分,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古代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2009年佛山质检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

14、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解析: 孔孟的“爱”和“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可排除A和D;B只符合孟子,三者的共性只有C,即都主张通过互爱互利来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答案 :C,热点聚焦,热门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考点非常重要,近年的命题率很高,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其中主要把握:孔子在思想上的贡献,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含义、评价等。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复习时应特别关注这一新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