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78132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7.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 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实践中介,实践工具,二是作为人的感观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民族语言,柴门霍夫,世界语言,语言工具,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三种基

2、本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建房造屋建筑学 丈量田亩数学,探索宇宙天文学

3、,基因工程生命科学,实践的需要产生了认识,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哥白尼,第谷,结绳记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门捷列夫,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 书上寻找,而应该在实践中以实践为基础 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成功说明改革开放的理论是正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中国靠近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处,是个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国家。从古代起,中国人就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进行不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们得到这些认识后

5、,用于预测地震的发生,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其中,我们研究地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震,避震。,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

6、践论,它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是唯 物主义和辩 证法的高度 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认识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认识具有创造性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

7、1、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

8、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2.理性认识的含义,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9、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推理?!,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统一,依赖,前提、基础、发展,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 举个例子吧。著名科学巨匠牛顿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一般

10、人见到苹果落地肯定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牛顿就能通过这个再常见不过的现象感悟事物内部的联系。于是就有了力学的三大经典定理之一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实践还证明,理性认识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而冥王星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冥王星是最晚发现的一颗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的发现相比,冥王星的发现可算得上好事多磨。冥王星的亮度很弱。只有15等,即使在大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上,它和普通的恒星也没有什么差别,要想在几十万颗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捞针。天文爱好者出身的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根据行星运动理论,并结合实际观察,详细准确地计算了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成为天文学上的美谈。,二、从感性认识到理

11、性认识的飞跃,1、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实现这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大量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 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 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原因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第一,认识过程之所以具有反复性,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客体属性以及实践水平的制约。 第二,从

12、一个具体过程看,当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但由于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的探索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因此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唯理论,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 性,片面夸大感性认 识的作用,认为感性 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 认识,只有感性认识 才靠得住。,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 性,片面夸大理性认 识的作用,认为只有 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他不依赖与

13、感性认识,各执一端, 总体上是错误的,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客体相符合的性质,它是真理的最根本

14、的属性。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但必须注意: 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伽利略的胜利 2、真理是一元的。,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a2+b2=c2,a2+b2=c2,a2+b2c2,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

15、的真理性认识在广度、深度等方面的有限性。从 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如果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开来,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要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

16、,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它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途径和手段? 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它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即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因此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这表明主体的认识或客体本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并验证它们之间是否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联系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的中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一方面,实践是以认识为指导的能动的活动,同主体的认识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实践是变革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同客体直接相联系。通过实践,认识转变为客观现实。实践的结果即客体及其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与实践结果的对照也就是认识与客体的对照,从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主体的目的,可以检验证实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