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77939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49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1课件:3.7 记念刘和珍君(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三篇散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都属于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往往要写出作者对所记述事件的思考与感悟,或抒发真挚、深刻的情感。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三一八”惨案相关事件的回放及对刘和珍生平事迹的回忆,表达了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政府及无耻文人的愤怒,警示人们勿忘烈士的鲜血,提倡理性而有效的斗争方式;小狗包弟则在朴素、平淡的回忆中,流露出自省与忏悔,启发读者对那场浩劫及人性善恶进行触及根本的思索。写人的文章,一般以写出人物的个性为宗旨,同时寄寓作者的赞美、颂扬或褒贬等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出了梁启超先生的学识、精神、作风、修养,使一个真实生动的大学

2、者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令人读后为之感叹。,目标导航,学习建议 1.梳理内容,把握情感。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中写了哪些片段,这些片段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与品质;然后看文章所写的核心事件是什么,作者借此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2.分析手法,品味语言。经典作品的手法各有各的妙处,语言各有各的风格。分析手法、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加深对作品理解的过程。读记念刘和珍君,揣摩鲁迅先生以感情起伏结构文章的原因,无疑就抓住了解读该文的关键;读小狗包弟,品味其质朴的语言风格,无疑也会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力。 3.咀嚼涵泳,心灵共鸣。品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品人的过程。优秀

3、的散文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作者的人格魅力、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都应当深入挖掘、细细分析,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鲁迅的刚正不阿、巴金的忏悔意识、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等,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7 记念刘和珍君,一个被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日子”,40余名为救国救民徒手向政府请愿却喋血府门的学生,注定把段祺瑞执政府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三一八”,这三个最普通不过的数字,因了刘和珍,也因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成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件的代名词。它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为了祖国的命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它让人们的良心在这块试金石上得到砥砺。,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

4、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烈士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却反诬徒手请愿的爱国群众是“暴徒”,并下令通缉李大钊、鲁迅等51人。段祺瑞执政府的司法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评论,主张对共产党“严加惩创”;反动军阀的帮凶和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也大写反革命的“闲话”,说惨案中的死难者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民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为了说清真相、揭露敌人、悼念烈士,鲁迅先生于1926年4月1日写成此文。,新课助读,自主梳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

5、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写汉字,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 寥落:稀少。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谈资:谈话的资料。 百折不回:百折不挠。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

6、,震动很大。,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 (1)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 在任何困难面前,她总是表现得从容不迫,所以她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他英语口语很好,做这点翻译工作游刃有余,毫不费力! 提示两者都表示遇事不慌张,有把握,但使用对象不同。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静。多用来表示为人处世的态度。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多用来比喻工作的能力。,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目不忍视 不忍卒读 随着汽车在中国家庭中的日益普及,车祸发生率也在显著增长。无数惨烈的车祸中,儿童的不幸遇难尤其让人目不忍视。 红楼本事之残酷,在于打破了高鹗续书中贾府不曾一败涂

7、地的幻想,尤其将林黛玉的可悲结局,分析得丝丝入扣,令人不忍卒读。 提示两者都用来形容“悲惨”“凄惨”,但使用对象不同。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常用来形容场景、事实十分悲惨)。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积名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挽歌),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

8、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点评:“直面”和“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 他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他们深知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他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他们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他们又是“幸福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点评: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层层

9、递进。第一层,“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第二层,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这句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杀人凶手的愤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点评:这是沉痛的总结。在作者看来,默无声息的“缘由”有两个,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这几句话从揭露敌人“武”的一手到揭露敌人“文”的一手,将反动统治者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

10、敢怒不敢言。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点评:“伟大”是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伟绩”和“武功”是对凶残的执政府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的

11、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本文名为“记念”,却不像一般纪念性文章那样以叙述死者生平为主,而是紧密地把叙述和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层次的? 提示:文章共七部分,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对于将来的意义。前面的记叙是基础,后面的议论、抒情是目的。三者交相融会,内容丰富而不显庞杂,这是因为作者始终以“悲”和“愤”为线索,将所有内容归于“记念”这一中心。这样安排材料,既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激励后人为国家奋斗;既回忆烈士的事迹,评述徒手请愿的价值意义,又揭

12、露了敌人的阴谋,粉碎了无耻文人的流言。,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不限于刘和珍一人。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于细微处见真情 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达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

13、图解,审美鉴赏,一处是“反复细节”。在第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近似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另一处是“再现细节”。在第五部分中,作者笔法细腻

14、,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详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无一遗漏,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是“血淋淋的残酷”,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无意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精心构思的结果

15、。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了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活在人类的心里鲁 彦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唏嘘,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着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和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和校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

16、有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做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其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美文品读,素材积累,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一丝的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