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779379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哲理故事断箭的启示春秋战国时代,儿子出征打仗。已做了将军的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精美箭囊,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地箭声掠过。佩带着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 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 像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坍塌了。结果 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温馨提示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

2、,永远也做不成将 军。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把生 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解析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 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 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 围的作用及意义。 答案

3、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 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2009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解析 分析时抓住诗中前三句描写竹子的句子进行提炼归纳。答案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3.(20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

4、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 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 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解析 准确理解“风尘恶”的含义,“恶”指词中 令人悲伤难过、目不忍睹的景象。结合词的前后内 容进行概括。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 壑”、千村寥落。,真题探究1.考点要求2.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 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

5、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命题规律(1)人物形象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意象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 特点?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如: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事物 形象、景物形象。考点1 鉴赏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 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

6、形象。,(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三、四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解析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所“复活”的诗人形象准确地形之于文字。如这首送别诗。诗人在天下的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送别自己的知心朋友。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友人人影模糊,只见船帆;最后连船帆都消失了,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独留长时间 伫立江边的诗人,我们分明能看到诗人的脸上挂满 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答案 这两句是

7、诗人眼中所见之景,透过这种情景,可以看出诗人久久伫立在江边,目送朋友征帆 远去,直到帆影在天边消失,仍然极力远眺的依依 不舍的形象。,(2)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 小山:晚唐五代眉妆的名目,为“十眉”(十种眉妆)中的一种样式。叠:“蹙”字义。金:唐时妇女眉际妆饰的“额黄”。新帖:新鲜的花样子,用纸剪成画样,贴于绫罗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罗襦:绫罗缝制的短袄。,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解析 早该起床梳妆了,可是女主人公

8、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隐似现;鬓发如云,要飞度主人公雪白的粉面。一个“弄”字,写出她精细梳妆的动作;一个“迟”字与上文的“懒”照应,暗含几多心绪。梳妆完毕,以两面镜子前后对映,省视梳妆的效果。但她是为此而沾沾自喜呢,还是为只能自个儿顾影自怜而生愁怨呢?最后是绣在绫罗短袄上的金鹧鸪成双成对,勾起她多少说不出口的思念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考点2 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写的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9、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 指夜深。,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 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 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 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 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 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 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 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 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孤”“惊”“回”“恨” “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

10、和心理。,考点3 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解析 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 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 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 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 两个答题点。,景物形象的特点术语

11、有: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 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答案 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 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 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 棠梨落花。,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三、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

12、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

13、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 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 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 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 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 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 楼,望断双鱼信。”(4)捣衣。月下捣衣

14、,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 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 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 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 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 情别绪相联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 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 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 连在一

15、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 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 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 伤的感情。如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 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 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 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 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 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另外,斜阳(夕

16、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 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抒怀类(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 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 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 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 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 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 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 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 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 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 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后 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代李白赠书侍 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 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 直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