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79323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汇编篇一:江苏 XX 各大市高三模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编江苏省各大市 XX 届高三语文调研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江苏省苏北四市 XX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如何微信 姜 赟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 10 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 30 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2、 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 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 ,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

3、“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 “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 ,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

4、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 43部,看过书 14 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 ,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

5、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 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选自人民日报XX 年 11 月 02 日 05 版,有删改)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 分) 17.文章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18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16.(6 分)首先提出观点:如何微信是一种生活态度;(2 分)其次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受微信困扰的

6、现象,以及过于依赖微信的危害;(2 分)最后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微信。 (2 分) 17.(6 分)说明用户对微信异化程度的严重, (2 分)微信稀释了人们的交往, (2 分)有力论证了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干扰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2 分) 18.(6 分)主动驾驭微信,而非选择逃离。 (2 分)拒绝过度使用微信,矫正使用错误。 (2 分)端正生活态度,将微信看作第一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2 分) (二) 南京市、盐城市 XX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

7、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 “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

8、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 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

9、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

10、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刪改) 16.第二段“乡物家什” “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 分) 17.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18.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6 分) 【答案】16.“乡愁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 “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 (6 分,每点 3 分) 17.首先,指出延续诗

11、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 (6 分,每点 2 分) 18.“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 (6 分,每点 2 分) (三) 无锡市 XX 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说来说去,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 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

12、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 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 ,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 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 “知人则哲” ,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 “知道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知道你自己” ,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

13、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人常“阿其所好” ,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 ,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你去照照镜子看!”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

14、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 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学识经验。 德尔斐神谕宣示希腊说:苏格拉底是他们中间最大的哲人。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解释是:他本来和旁人一样无知,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明白自己的确无知,他比旁人高一着,就全在这一点。苏格拉底的话老是这样浅近而深刻,诙谐而严肃。他并非说客套的谦虚话,他真正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有了这个认识,他不但认清了自己,多少也认清了宇宙。 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

15、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返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是对自己所不知所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的一种仰望。 (节选自朱光潜谈谦虚 ) 16从全文看, “自己不易对付”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文中第段引纳西司的故事,阐明了哪些道理?(6 分) 18结合文本内容,简述什么是真正的“谦虚” 。 (6分) 【答案】16.对自己调剂安排,不能恰到好处当局者迷,不易认识自己一个人所好者莫过于自己。 (1 点2 分,3 点 6 分) 17.

16、人都会陷入自恋的困境;要把世界和同类作镜子才能认清自己;对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1 点 2 分,3 点 6 分) 18.知道人类知识是有限的;意识到自我是渺小的;懂得敬仰自己不知不能的事物。 (1 点 2 分,3 点 6分) (四) 苏州市 XX 届高三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演戏要带“三分生” 刘连群 在学生觉得荀慧生的戏总有生疏之处, “没准谱儿”而难学时,荀慧生指出:“这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惟独摆在演戏上,要不得。 ”他说:“熟是应当熟的,但是熟了也容易出许许多多的毛病。 ”以演武家坡的王宝钏这样的熟戏为例,如果坐下化妆就“没精打彩” ,上台只是按熟的路数按部就班地唱,戏唱下来了,但“跟没唱一样” 。“怎么说呢?自打你存了那个又是王宝钏的念头开始,这出戏已经注定了就是那么回事。 ”稀松平常,疲疲沓沓,这就属于“熟能生流,也能生油” 。 “熟”还会使演员凭借嗓子好,武功、水袖功好,脱离剧情和人物,不管是否合适,可着劲儿地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