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7923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篇一: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1 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 概述 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 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属浙江省衢州地区管辖。填图区在西郊,离城区 2 km,东径 1183345 1183820 ,北纬 28436 284550 。江山有浙赣铁路直达杭州、南昌,与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 1-1、封底)图 1-1 江山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北东,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见封底) 。区内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 ,西山高地() ,方家山() ,龙王山() ,区内最

2、低海拔。切割深度最大 150m,一般 50 m70m。区内水系主要为江山港,河面度 200m,水深最大为,一般小于 1m。流向北东,向北东注入钱塘江。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8-9 月份可因干旱出现暂时性断流。 实习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具海洋型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 16-18,89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 36,最高可达 40;12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 1-2。年降雨量 1800 mmXXmm,34 月为梅雨季节,4 月份开始出现雷阵雨。年蒸发量 700 mm800mm。 江山一带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水泥工业为支柱,食品、针织等小型厂矿较多。近年经济发展较快。 地质调查简史 浙江江山地区地质研

3、究开展较早,过去多以生物地层研究为主。1869 年德国的李希霍芬,19111917 年日本地质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地质调查。1927 年刘季辰、赵亚曾到本区进行矿产调查研究时,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著有“浙江西部之地质”一文,有一定参考价值。1951 年盛莘夫在“浙江之地质”一文中,对本区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首次肯定本区有寒武系存在。1955 年卢衍豪、穆恩之,候祜堂、张日东、刘弟墉等发表“浙西古生代地层新见”一文,对本区古生代(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划分,是本区地层研究的重大进步,其划分方案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1959 年全国地层会议在浙西召开地层现场会议,由刘鸿允、卢衍豪、李星学、顾

4、知微等人对浙西各纪地层作了全面总结,奠定了本区地层研究的基础。19591965 年北京地质学院和浙江省区测队先后在本区进行 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对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此外,李捷、张文佑(1937)对煤田构造的研究,候祜堂(1959)对奥陶介形类的研究,穆恩之、李积金(1958) 、葛梅钰(1964) 、朱敏达(1965) 、穆恩之(1984) 、肖承协(1987)对笔石的研究,张日东(1964)对头足类的研究,李蔚浓(1965)Arthricocephalus (节头虫)的发现、卢衍豪等(1965、1983、1985)对三叶虫的研究、赵修祜等(1986

5、)对石炭纪植物群的研究,岳昭等(1989)小壳动物群的发现,卢衍豪等(1984)对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研究、鞠天吟(1989) 对浙江寒武纪地层研究等,均使本区的生物地层研究日趋深入。1965 年抚州地质专科学校(东华理工学院前身)在江山建立实习基地。之后经过 30 多年来地学类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江山的地质构造特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78年张敬礼、韩乃仁、李罗照、金玉书等在“浙江江山古生代地层的几点新认识”一文中,对江山震旦纪及古生代地层补充了大量新资料,对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了新的见解。1980 年李罗照、韩乃仁等在江山及其邻近地区采获大量三分贝科化石,发表了“浙西奥陶纪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

6、石的新材料”一文,补充描述了许多新的属种,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1983 年韩乃仁发表了“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印渚埠组几个三叶虫化石”及“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发现肿笔石 Oncograptus”等文章,丰富了对下奥陶统的生物组合的认识。1984 年韩乃仁、李罗照、金玉书在“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宁国组的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宁国组底部存在灰岩透镜体。1986 年林天瑞(南京大学) 、韩乃仁描述了砚瓦山组的三叶虫化石。1987 年韩乃仁、金玉书发表“浙江江山西山地层地质问题” ,提出西山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倒转背斜。值得指出的是,1976 年我院师生在江山碓边发现的寒武系剖面。经我院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

7、研究,已成为我国东南区寒武奥陶系界线标准剖面。1985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江山碓边建立寒武奥陶系界线地质保护区。 19881990 年我院根据教学工作需要,组建了江山基地建设小组,对江山实习区的地层、沉积岩及沉积相、构造、变质岩及岩浆岩等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两年野外和室内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对江山历年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采获了比较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并在元素地层学方面作了初步尝试;(2)在江山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志棠期的河流相、长坞期的浊积相和藕塘底期的混合沉积序列的确定,对认识浙西沉积环境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有重要意义;(3)对江山的构造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籍助

8、于节理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恢复古构造应力场;(4)从沉积大地构造学出发,研究了浙西、皖南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对认识华夏古陆的构造古地理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课题组在矿物岩石 、岩相古地理 、 地层学杂志 、 浙江地质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从而使江山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山实习基地建设”1990 年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 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XX 年,江山实习基地的新一轮建设列入了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核工业重点学科“放射性地质与勘探” 、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的建设内容之一。为适应 1:5 万区调填图新方法、新

9、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对实习内容和实习方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本次基地建设的主要成果包括:(1)根据现代地层学理论和 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重新厘定了江山的岩石地层单位,从理论和实际界定上恢复了该区“组”的本来面目;(2)研究了江山实习区各地层单位和构造形变的遥感影像特征;(3)对江山土地资源、旅游地学资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从地形岩石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土地自然类型划分新方案;(4)研究了 1:5 万区调填图方法在教学实习中的应用,摸索出一套实习教学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江山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西侧。受深断裂控制,

10、浙江东、西的区域地质面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浙东变质基底称陈蔡群,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夹大理岩组成。变质相属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锆石 UPb 年龄 1438XXMa(水涛,1988) ,时代为中晚元古代。其上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河湖相煤系、中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沉积岩系、上白垩统红层及新第三系橄榄玄武岩覆盖。缺失震旦纪中生代早期的全部海相地层,中生代酸性火山熔岩大面积覆盖是浙东地质发展上的两个重要特点。浙西基底称双溪坞群,为一套中基性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系,全岩 RbSr 等时线年龄705Ma(水涛,1988) 。其上有零星分布的陆相火山粗碎屑堆积。震旦纪志留纪为一套

11、连续的碳酸盐砂泥质沉积,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为砂岩碳酸盐岩组合,分别构成两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中生代火山碎屑盆地零星分布。与皖南扬子地台的稳定型沉积相比,浙西早古生代地层厚度较大,碎屑岩具相对优势,且发育浊流沉积为特点。由浙西向南至赣中一带,震旦奥陶系为厚逾万米的火山碎屑岩碎屑岩活动型沉积,具较深的陆缘海沉积特点。由此可见,浙西震旦早古生代沉积具明显的过渡型特征。晚古生代沉积环境在上述各地差异不大。在构造岩浆活动方面,浙东以燕山期的断块活动为主,出现大面积酸性岩浆的喷出与侵入,并 伴随热动力变质作用。浙西以印支期褶皱运动为主,岩浆活动微弱。对浙、皖、赣相邻地区的大地构造区划,不同学派有不同的划分意见

12、。黄汲清(1979)以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界,浙西属扬子地台,称浙西台褶带,浙东属华南褶皱系。张文佑(1983)称浙西为扬子块断区,浙东为华南断褶系。近年不少学者用板块模式来认识本区的构造演化,王鸿祯(1986)指出,中、晚元古代扬子古大陆南缘为岛弧环境,洋壳界线大致在绍兴江山宜春一线。水涛(1988)认为闽浙变质地块为一漂移的古地体,早晋宁期沿江山绍兴一线与江南古陆碰撞拼接。梁鼎新等(1990)研究了本区显生宙沉积、构造历史之后,认为自震旦中三叠世为板内发展时期,中生代中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向大陆边缘活动带转化。 江山地质构造特征的形成和演化与上述背景密切相关。显生宙以来东部华夏古陆持续性

13、隆起及其隆升幅度的变化,江山绍兴深断裂在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构造应力场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的演变,浙东和浙西地壳结构的差异是三个极为重要的构造控制条件。下面将根据这些基本认识对江山的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及大地构造演化分别进行讨论。 地层 岩石地层单位及其厘定说明 按中国岩石地层区划,江山地区属华南地层大区,实习区主要位于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江山-临安地层小区内。实习区内前震旦系、白垩系出露零星,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层序齐全,化石丰富。 由于受传统地层学理论和原则的束缚,江山地区以往的地层单位“组”都赋予了特定的时代含义,用化石资料引伸出的年代地层概

14、念来限制或肢解组,严重混淆了两种地层单位的概念。因此,根据现代地层学理论重新厘定该区岩石地层单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应当考虑宏观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区域稳定性。就其时代而言,普遍具有横向穿时性,纵向跨时性。根据这一原则,将江山实习区岩石地层厘定出了 1 个群(未分组) 、16 个组(表 1-1) 。它们的野外直观标志(主要岩性、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生态特征) 、沉积相类型及三种地层单位的对比关系分别列于附录 1 和表 1-2 ,各组常见化石见化石图版(附录 2) 。 在上述 17 个岩石地层单位中,有 12 个维持原来的地理专名及顶底界。它们符合岩石地层单位含义。有 4 个

15、组是经过修改厘定的,其中 2 个组为本文另建立的新组,另2 个组保留原名称,但对底界或顶界作了修改,赋予了特定的岩性、岩相含义。 (1)按地层名称优先权原则,印渚埠组和胡乐组沿用原名,但按岩石地层单位含义修改了其界限。朱庭祜(1924)在桐庐印渚埠创“印渚埠系” ,原意相当于下古生界。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1963)称“印渚埠页岩” 、“印渚埠组” ,时代属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及阿仑尼克期早时。嗣后,卢衍豪等(1980,1985)又详细研究了江山碓边寒武奥陶系界线及其附近的化石带,严格规定了“印渚埠组”底界,位于 Lotagnostus hedini 带与Hysterolenus asia

16、ticus 带之间。此后所称“印渚埠组”即是这一概念。很显然,它带有年代地层的含义。实际上,“印渚埠组”下部与寒武系“西阳山组”岩性、岩相一致,为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灰岩夹泥灰岩、钙质页岩,属台地相。它们之间的界线是按照化石分带划分的,在野外宏观上无法确定,因而不符合岩石地层界线层型要求。本文将印渚埠组底界上移到大量出现黄绿色 页岩处。界线之上不夹稳定的灰岩层,仅偶见断续分布的泥灰岩瘤,与下伏碓边组岩性分界线清楚。印渚埠组顶部为灰紫色页岩与灰黄色页岩互层,与上覆宁国页岩(灰黑色笔石页岩偶夹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分界明显。这一界线与原“印渚埠组”顶界一致。 表 1-1 江山地区岩石地层单位一览表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名 称 衢江群 丁家山组 石头山组* 符 号 K2Q P1d C2P1s 厚 度(m) 相当于原地层单位 * 茅口组(老虎山) 栖霞组 船山组 70 藕塘底组 上段 下段 叶家塘组 长坞组 黄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