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73418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一材料一, ,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 的看法的看法篇一: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附答案第一单元自主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下列是史记中关于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 B C D2(XX 届江西六校联考)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2、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对此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封建”制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郡邑”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C.汉朝没有采用“郡邑”制 D.没有正确地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4(XX 年广东深圳一模文综)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均田制 5(XX 年广东汕头一模文综)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 )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

3、省六部制约皇权 A.太尉、刺史、转运使 B.御史大夫、刺史、通判 C.丞相、三司使、军机处 D.御史大夫、州牧、节度使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3(XX 年广东珠海二模文综)古人有云:“夏、商、周,汉封建而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6 中国封建社会若有“民告官” ,在秦朝、汉朝、两宋应分别由谁先来受理?( ) 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8(XX 年安徽蚌埠一模)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

4、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27 分,共 52 分) 9(XX 年福建厦门月考)(25 分)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2)比较材料二与材

5、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 分)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4 分)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3)汉朝初年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四: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4)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5 由以上材料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4 分)10

6、27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臵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臵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

7、以稳当。 ”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四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9 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宰相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为此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8 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5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5 分) 第一单元自主检测 1C 解析:两项分封的均是同姓亲族,属同类。2

8、B 解析: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臵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为 B 项。 3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导致子弟争相代立,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选择 B 项。4D 解析: 题干中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发展到后来使诸侯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A 项错误;“郡邑”制即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B 项错误;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 项错误,故答案为D 项。 5A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刺史” 、 “茂才” 、 “孝廉”可知,与察举制有关,刺史当时有向朝廷

9、举荐人才的职责。 6B 解析: 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官员的依据,士子来自社会各阶层,造成各阶层之间地位的浮动性大,从而带来了社会的开放和开化,故选 B 项。 7C 解析: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说明了隋代中央对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B、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B 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朝的刺史是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两宋的通判有监察职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9B 解析: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中朝制度、唐太宗通过三省六部制、宋太祖通过设三司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10、故 B 项正确。 10A 解析:这些“中级官员”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 11D 12B 解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 ,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13(1)分封制。(3 分)特点:分封对象有同姓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地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2 分)影响: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区域。(4 分) (2)实行郡县制度。(2 分)特点:建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血缘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4 分) (3)地方普遍设行省制度,同时还有中书省辖地、宣政院。(3 分)特点:因地制宜。

11、(3 分) (4)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弱。 (4 分) 14(1)职责: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3分)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的人参与军国大(来自: 小龙 文档 网: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事以削弱相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6 分) (2)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2 分)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2 分)措施: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4 分) (3)作用: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12、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5 分) (4)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5 分) 篇二:09 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209 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二) 第卷(选择题,共 69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69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分析统计, 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 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答案】C 【解析】在我国古代小农经

13、济形态下,水利兴修、道路交通等大型公共工程设施的兴建均依赖于统一中央政权的力量。 2. 公元 751 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参考答案】A 【解析】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 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 13 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3隋与秦的统治的相似之处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都创立了新的统治制度兴建了重大的、影响深远的的工程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AB

14、 C D 【答案】A 【解析】考查基本知识及其比较能力,本题难度不大。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A B C D 【答案】 C【解析】辽灭亡于 1125 年,南宋建立于 1127 年,不可能并存,因此 C 项错误。 5.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土地私有,从其占据的比例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 6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 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

15、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 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 “类似的事件”是指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解析】D。可卡因可知此事件跟毒品有关,且发生在 19 世纪的中国,是鸦片战争。 条约内容上的共同点,即都有赔款的要求,因此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7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其原因包括 列强的压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清政府的盘剥与勒索 自然经济的抵制 A、 B、 C、 D、A 【答案】A 【解析】是外因,是内因。 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似之处有都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未

16、触及封建专制政体都因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攻击而失败都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A B CDC 【答案】C 【解析】只符合后者;只符合前者;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并非仅仅功击,另外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缺点,因此也排除。 9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真正实践于孙中山,其依据是 A第一个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第一个提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第一个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 D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答案】B 【解析】A 项是洪仁玕所为,排除;反清武装起义太平天国早于辛亥革命,更有早于太平天国的反清起义,C 项排除;D 项并不属于政治民主化的实践。 10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