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5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65715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故都的秋教案(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5篇)(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5(5 篇篇)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 ,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

2、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 2 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感悟探究作者情感;

3、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

4、寄托的感情。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必须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述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六、教法学法设想: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述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

5、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七、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八、教学过程设计: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述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

6、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那么,让我们一齐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述故都的秋。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 1-2 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明

7、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潜力。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3、那么纵观全文, “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用心、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潜力。“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述中读出“悲凉” 。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

8、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十分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用心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能够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解说:有意让教学重心下移,设置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

9、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资料进行推断、想象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述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潜力和发现潜力的培养。在那里,课堂就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动着的河流,师生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10、。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 38 岁。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师:郁达夫 1913 年 9 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11、透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解说:“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思考如何周密,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能够。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 。在那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只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 )之后,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四)拓展延

12、伸,升华情感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它在它在(解说: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不拘一格畅谈自己的感受,深化知识,拓展潜力。学生可能会谈自己过了一个暑假重返校园又见到老师同学的喜悦;也可能会谈目睹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等等。 )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北国的秋味清、静、悲凉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南国的秋味慢、润、淡(解说:板书的设计力求突出学习

13、的重点,将五幅秋景图与作者对故都之秋独特感受关联板书,同时与南国之秋比较板书。既突出文眼又体现出文本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文本资料,又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抓住学习的重点。 )九、教后记: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具体状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而是以“体悟和发现文本情感”为主线贯穿这堂课,透过巧妙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情感的意识,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背景资料带给,与学生互补协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语文实用阅读潜力,收到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的效

14、果。故都的秋教案(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学资料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单元的第 2 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这篇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描绘了“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嘶鸣” “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个人情绪)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齐。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

15、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思考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 ,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务必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16、诸如读者 、 散文 、 青年博览 、 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到达共享。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潜力和审美潜力尚在构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潜力培养为主线。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务必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5、鉴赏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