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店市介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761895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店市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店市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店市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店市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店市介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 靠青梅山,与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 126 亩。 街区特色街区特色: 街区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 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 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 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 文化遗产丰富。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石鼓庙分香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旦夕锣

2、鼓喧天”的习俗。蔡 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 10 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 台亲缘的纽带.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 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 “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 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外 地人感觉很闽南、让年轻人感觉很时尚. 街区特色 高甲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 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

3、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 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 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 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 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 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 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

4、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 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 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 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 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木偶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 剧种之一。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布袋木偶戏,使之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

5、情,又能表演一 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 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 24 步,旦角基本指法 40 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 扇 11 步,丑角鼓扇 21 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 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 11 个动作;表演 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迭手压印,细致入 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 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

6、、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 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 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 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 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 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 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 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

7、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 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音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 “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 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 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 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

8、、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 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 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 “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 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 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 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 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 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