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73253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 727 次 2007-09-01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办学规模小、效 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投入不足,自我造血功能差、学校管理差、 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 “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 工作困难; 对策:强化依法治学、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深 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采取分类教学。关键词: 强化依法治学

2、 入学率 办学规模 教育资源 教育环境 教育投资 教育 体制 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分类教学 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 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低,办学规模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 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四川省布拖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定贫困县,平均海拔 2000 多米,又是一个高寒山区县,在西部贫困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就以布拖县为例, 浅析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

3、较低。据调查小学入学率达 94.3,其中女童入学率为 87.2;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19.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 32.8;青壮年非文 盲率为 90.6。小学辍学率为 6.9,初中辍学率为 9.7,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为 61.2。2005 年,小学 6 年保留率为 45.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 ,初中 3 年保留率为 76.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 。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低主要 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历史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群众, 甚至部份干部对文 化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认识不清。尤其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致使女童入学率更低,初 中流失的学生

4、中多数为适龄女童。二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增加了学生读 书的困难。三是部份党政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 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将教育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 绩考核内容。四是全县各乡镇没有制定有利于学龄儿童入学的优惠条件、办法,在乡规 民约 、 村规民约中没有列入有关教育方面的条款,如对不支持学龄儿童入学的家庭可 采取哪些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五是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中存在着围着考试 这个指挥棒转的现象。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知识生活中用得上的太 少,教育投资回报率太低。挫伤了群众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5、,使群众产生了“读书无用 论”的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所起的作用不大, 甚至读了书的学生不愿、不会劳动了。在发 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方面,读不读书区别不大,甚至吃亏。2、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全县现有幼儿园 1 所 (另有 3 所学校附设学前班) ,小学 167 所,中学 4 所(其中:高完中 1 所、单设初级中学 1 所、附设初级中学 2 所) ,教师进修校 1 所,教育科研机构 1 个。全县现有 13 个幼儿(学前班)教学班,在园(班)幼儿 548 人;小学 578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18538 人;初中 29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1160 人;高中 4 个教

6、学班,在校学生 149 人。全县现有各类公办教师 935 人,其中:学前教育教师 29 名,小学教师 742 人(包括扫 盲、成人教育教师 30 人) ,另外现有小学代课教师达 306 人,初中教师 133 人,高中教师 18 人,成人中等教育和教育科研教师 13 人。全县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35 所, 2005 年培训学员 7200 人,劳务输出培训学员 6450 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 95.68,扫盲脱盲人员巩固率达 96,农技培训面达 33。全县开办中小学一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 3 所、5 个教学班、165 名学生;开办二类模式 双语教学学校 46 所、365 个教学班、11198 名学生

7、。全县有 34 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 5480 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 1680 人。从全县在岗公办教师总数计算,人均负担学生 21.8 人。其中小学人均负担 24.98 人, 初中 8.72 人,高中 8.28 人。与正常要求初中人均负担学生 16 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算 上代课代职教师,这一结果会更低。另外,布拖县还有一师一校近 30 所。由于学校(主要 是村小)分散偏僻,教师、教学设备,教室、场地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社会经济效益较 差,造成较大浪费。仅代课代职教师每年代课费近 16 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布置不合理, 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而乡(镇) 、特别是村小教师严

8、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 山区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居住分散;二是办学思想指导有误,教育发展总体上没有一个合 理的科学统筹规划。教育资金投入分散,过分强调村村建学校,解决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造成村小过多,学校规模小、多数学校不象样子;学校分散且分布不合理;三是学校管理 不健全,尤其对学生安全管理、生活管理不正规,导致学生家长不放心,对学生寄宿制学 校生活不支持;四是教育资金短缺、对学校正规化建设和学生宿舍修建投入少,无力承担 更多的学生寄宿。3、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缺教室、缺课桌, 正常教学秩序受影响;村点校办学条件差,绝大部分学校校舍都是土木结构,存在较

9、多的 安全隐患,除了教师和课桌外,基本一无所有;乡级及以上学校危房多,达 7361 平方米, 其中 D 级危房就有 5281 平方米(其中布拖中学存在 C 级生活用房 1200 平方米、D 级教学 辅助用房 1500 平方米;特木里小学存在 C 级生活用房 880 平方米,D 级教学用房 1000 平 方米,D 级生活服务用房 2060 平方米) ;各级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教学用具、图书 和文体器材;寄宿制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借宿情况,不利于统一管理;县村 小大部分校舍破旧,设备紧缺,经费困难,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很不适应教书育 人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落后、财力有

10、限,还存在办学只靠政府的陈旧观念, 争取社会资金较少;二是部份领导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认为教育投入大, 周期长,见效慢,难以体现政绩;三是各学校没有校办企业、农场,没有经济创收来源。4、 “两支队伍”建设和教育内部管理面临较多问题, “两基”巩固和推进“普九”面临 巨大压力。教育干部管理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虽然有较大改善,工作积极有极大提高,但管理理 念、方式、方法有待更新和改进。教师队伍量少质弱,教师编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村级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大,全县小学有近一半的教学班由代课教师代课,学生家长对 绝大部分代课教师不信任,对教学成绩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学生入学、巩固造成极大

11、的 冲击。 当前位置:第 1 页 请选择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小学生流失量大,全县小学流失率达 6.9%,巩固下滑的势头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治 标的措施还有待加强。女生比例低,在校生中,小学女生比例仅有 27.6%。高年级学生流失严重,从 2003 年“普初”验收至今,全县小学高年级共减少学生 1800 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生。上课率低,与要求相差很远,抽查部分乡村学校的上课率最高的有 90.7%,最低的仅 53%,平均只有 73.4%。5、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

12、差。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许多学校偏僻、不便管理、监督,教学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村小的学校管理缺少科 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由于贫困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教师福利待遇较差,积极性不 高;三是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差、校风、学风较差;四是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一方面耐心 细致地说服教育少,简单粗暴地惩罚多;另一方面对有恶习的学生不敢管,甚至有“迁就 了坏学生、吓跑了好学生”的现象,学生外流现象严重;五是部份教师素质差,责任心不 强,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当地群众意见较大,六是招生制度和毕业就业制度改革 也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6、 “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据统计,布拖县的文盲

13、、半文盲有 64000 余人,占人口总数的 49.2,每年新增文盲 700 余人,复盲 3300 人;其主要原因 有:一是部份领导对此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人力物力投入多,见效差;二是不断有 新文盲出现。三是扫盲经费短缺,要彻底消灭文盲每年需投入扫盲经费 20 万元;四是部份 群众,尤其是年轻妇女受落后思想的影响,不愿参加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走走形式,致 使扫盲工作不易开展,扫盲成果巩固难。二、 对策及建议从总体情况看,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重视不够,缺少信心和决心, 措施不得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对文化教育作用认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争取社会资 金少;学校分散,布置不合理,办学

14、指导思想背离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效益差;学校管理 差,教学方式单一;入学率、巩固率低;文盲、半文盲多,扫盲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 一方面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针对现状和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 措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开展扶贫教育、实体教育、 创新教育等,以教育发展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促经济,努力增加教育的实用性,服务于社 会生产;提高教育投入回报率,增加群众对教育的热情、提高积极性;鼓励群众对教育的 参与和支持,提高当地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早 日脱贫致富。其主要措施有: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依法治教,加强对教

15、育工作的领导。县乡主要领导干部 要正确处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认识到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要树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高低” 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担负起对教育工作所负的职责;加强 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宣传,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从各方面提高教师 的社会地位,努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每年为教师办几件实事、好事。各工委乡(镇)党 委必须将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实施和管理。特别是要对当地学生的 入学率和巩固率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完善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的乡规民约 ,特别写进强 制学龄儿童

16、入学的条款等措施,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教育,使之法律化、合理化,并严格执行。各工委,乡(镇)要对教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制定实施细则,分类量化 教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层层落实任务,签订责任书,实行年终考核。各工委、乡(镇)应 成立教育学会,业务上由县教育局具体指导,各工委、乡(镇)党委书记任会长,区、乡 中心校长任副会长,动员全社会办学力量,支持当地教育;同时,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工 委,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对教育工作任 务完成得好、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教育事业长期落后的要限 期整改,并追究责任,对有关人员进行组织处理;对当地教师和群众普遍反映对教育工作 漠不关心的领导干部,要给予警告,记过或撤职处分。2、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级党委政府 要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职业化的技术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