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731556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2课件:9鸿门宴(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鸿门宴,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继承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2、。陈胜失败后,项梁扶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援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为关中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

3、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辨识通假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今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一词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

4、,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古今异义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特殊句式 (1)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2)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为”后省略了“吾”)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4)具告以事(介词短语后置,应为“以事具告”) (5)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后省略了“之”) (6)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应为

5、“以何”)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8)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9)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应为“为何”)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 (1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应为“操何”) (12)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文章描述了项羽、刘邦两大政治集团在鸿门宴上的一场激烈的斗争,说明项羽集团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集团则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预示着项羽集团开始由强转弱、由胜转败,刘邦集团则由弱转强,由败转胜的必然趋势。,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6、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梳理情节结构 1.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提示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7段),述宴后余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课文第1、2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线”。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

7、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过去了,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第二部分是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概括一下。 提示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

8、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三落:“一起”之后项羽的态度最关键,项王却“默然不应”,使刘邦暂时化险为夷,这是“一起”之后的“一落”;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身为项羽叔父的项伯如此袒护刘邦,范增奈何不得,而从文意来看,项羽当是熟视无睹,终于让刘邦又逃过一劫,这是“二落”;樊哙以一侍卫的身份在众人面前怒斥一军主帅的项羽,使气氛一下子紧张到了极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项羽在称其为“壮士”之后一赐酒二赐彘肩三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9、,面对“亡秦之续”的斥责,竟然是“未有以应”,这是“三落”。,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理解人物形象 1.文中的项羽有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扬扬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

10、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文中的刘邦有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

11、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获得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

12、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羽,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

13、文白对译,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之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洞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刚愎自用,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三】赏析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提示泄露机密 蔽护敌方 忠诚勇猛 见识过人 上下同

14、心 团结合作,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他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樊哙闯帐”一部分描写樊哙时并没有用“勇猛”“胆识过人”等词直接赞美,而是生动具体地描摹其非同一般的言

15、行举止,尤其是动作描写精彩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根据提示填表。 提示勇猛豪爽 粗中有细 见识过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力量相对弱小的刘邦,为什么能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化险为夷,并在“楚汉相争”中获胜? 提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 军。霸上: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得:能够。左司马:官名。王:wng,称王,为王。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现在陕西

16、一带。子婴:秦朝最后的国君,在位46天。当时已投降刘邦。旦日:明天。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说:shu,劝说。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望其气:迷信说“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依次为伯、仲、叔、季。素:平时。善:友善,交好。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之:到。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项羽的叔父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后张良做了韩王的申徒(相当于国相)。刘邦从洛阳南行,张良率兵随之。刘邦让韩王成留守,自己同张良西入武关破秦。这里张良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是向项伯表示他和刘邦的关系。急:急难,危急的事。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奈何,如何,怎样。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