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年代汇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13262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年代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年代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年代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年代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历史年代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年代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年代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年代汇总初中历史年代汇总篇一:初中历史年份表篇二:初中历史年代总结 初中历史年代总结(中考适用) 距 170 万,元谋人。 距 70-20 万,北京人。 距万,山顶洞人。 距 7 千,河姆渡人。 距 5-6 千,半坡人。 距 4-5 千,黄帝,炎帝。 前 3500,古埃及。 前 27 世纪,罗马共和国元首屋大维。 前 2500,古印度。 前 2070,夏,古中国。 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 前 1600,商。 前 1046,西周。 前 770-前 221,春秋战国。 前 6 世纪,佛教。 前 5 世纪,雅典民主制极盛。 前 221,秦。 前 2 世纪,罗马帝国。 前 138-前 11

2、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前 60,西域都护府。 1 世纪,基督教。 208,赤壁之战。 220,魏。 221,蜀。 222,吴。 4 世纪,东、西罗马。 476,西罗马灭亡。 581,隋。 610,伊斯兰教。 8 世纪,阿拉伯帝国。 960,北宋,辽,西夏。 1115,金。 1126,南宋。 1141,南宋、金对峙。 1206,蒙古国。 1271,元。 1276,元灭南宋。 14 世纪,文艺复兴。 1492,哥伦布美洲大陆。 16 世纪,科学革命的开端-哥白尼日心说,牛顿万有引力。 1519-1522,麦哲伦环球一周。 17-18 世纪,启蒙运动。 1640-168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

3、0,新议会召开。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 1775-1787,美国独立战争。 1775,来克星顿的枪声。 1776, 独立宣言 。 1782,蒸汽机瓦特。 1787, 1787 年宪法 。 1789-1841,法国大革命。 1789,攻占巴士底狱。 19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美、法等国。 1814,蒸汽机车史蒂芬孙。 1840-1842,鸦片战争。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的世纪。 1868,明治维新。 1876,电话贝尔。 1879,电灯爱迪生。 1894,甲午战争。 1895,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1898

4、,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1903,飞机莱特兄弟。 1905,同盟会。 191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912,中华名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新文化运动。 1917,十月革命。 1919,五四运动。 1921,中共一大。 1922,中共二大。 1923,中共三大。 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6,北伐战争。 1927,国共合作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 1931,九一八事变。 1933,罗斯福新政。 1934-1936,长征。 1935,遵义会议。 1936,甘肃会宁会师,西安事变。 1937-1945,抗日战争。 1937,七七事变(卢

5、沟桥事变) ,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日本投降,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 1946,全面内战。,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约。 1950-1953,抗美援朝。 1952 底,完成土地改革。 1955,华约。 1956 底,三大改造。 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原子弹。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70,人造卫星。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家庭联产承包制。 1980,设经济特区。 1997,香港回归。 1999,澳门回归。 XX,中国入世界贸易组织。 篇三

6、:初一历史上册朝代列表初一历史上册朝代列表 中国古代史: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

7、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

8、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初中历史年代汇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1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社会根源。首先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其次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两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破坏,曹魏时虽有恢复,也未超过两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国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再次是魏、蜀、吴之间也形成军事实力的某种均衡,彼此都

9、无力消灭对方。因而导致三国鼎立。 这种局面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三国是在各自统治范围内的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西晋短期灭亡的原因 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主要有: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也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内迁的各族受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民族矛盾尖锐,流民起义打击了西晋统治。匈奴贵族借机反晋,攻占西晋都城洛阳,又攻占长安,俘虏西晋皇帝,直接导致西晋灭亡。所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

10、民族矛盾是造成西晋短命而亡的三大矛盾,其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了其他两个矛盾。 3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对这种现象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士族的兴衰:魏晋以来,形成士族制度;东晋时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士族的特殊地位: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的官职;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士族的腐朽性:注重门第和身份的高低;不学无术,生活腐化。 士族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演变过程:魏晋以来形成。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势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隋唐科举制度

11、的冲击,到唐末农民起义时消亡。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 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上,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

12、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改革的历史作用。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分析: 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 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 、 “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

13、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6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14、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为: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