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709312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六月份护理业务学习六月份护理业务学习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临床表现:主诉疼痛。2预防措施 (1)注重心理护理,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配合。(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

2、头进行注射。(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2处理方法 (二)局部组织反应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2预防措施 (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2(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3处理方法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 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 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

3、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 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长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3(四)过敏性

4、休克 1临床表现:2预防措施 (1)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长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治疗单元内备有 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 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二皮下注射二皮下注射 (一)出血 1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5、,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2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3处理方法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二)硬结形成 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

6、痒,可触及硬结。2 预防措施 (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 45 度,以免刺入肌层。(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 (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 2ml 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 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

7、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5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 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3处理方法:如发

8、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 2550%葡萄糖。 三肌肉注射三肌肉注射 (一)疼痛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2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3)按规定配制药液;6(4)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 (二)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2 预防措施 (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

9、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 部肌肉注射。 (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 (三)药液回渗 1.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2. 预防措施 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 1 cm 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7向绷紧

10、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 Z 型。3.处理方法: (四)感染 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 2预防措施 (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 处理方法: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五)神经性损伤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 2预防措施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准确选择肌内注

11、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2 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 3处理方法 (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8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 (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晕厥 (晕针) 1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 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

12、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 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七) 断针 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2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 (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

13、者,需请9家长协助固定患者。 (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 3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 四静脉注射 (一)静脉炎 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2预防措施 (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

14、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10般不超过 72 小时;3处理方法 (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2)将患肢抬高、制动。 (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 95酒精) ; (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15、,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二)液体渗出和外渗1概念: (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2临床表现 (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 (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 (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3预防措施 11(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合理选择穿刺部

16、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 (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 (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 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 (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 (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立即停止输液。 以空针回抽渗漏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