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书信集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02170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平伯书信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俞平伯书信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俞平伯书信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俞平伯书信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俞平伯书信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俞平伯书信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平伯书信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俞平伯书信集俞平伯书信集篇一: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精华版一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 16 热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 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 对“第三种人” 、论语派等的诘难。三闲集 20 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 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 伪自由书 花边文学 对 30 年代上

2、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附集 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 呐喊 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 年 5 月, 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 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 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 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 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 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 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 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

3、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 伤逝 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 情节结构模式 1 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 孔 明天 头发的故事 药 阿 Q祝福 长明灯 铸剑 理 采薇 2 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 创造

4、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 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 ;小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 Q 正传 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 孤独者 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3、 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 社戏 ) 、散文体(兔和猫 鸭的喜剧 ) 、戏剧体(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 Q:阿 Q 接受史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5、(一) 朝花夕拾 1、 “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 从?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无常 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从? 2、 “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 狗猫鼠 (二) 野草 1、 “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 生存困境与选择 死火 影的告别 过客 2 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这样的战士 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

6、 3 自我命运与形象 颓败线的颤动 死后 雪 秋夜 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 “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 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 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 古今一炉的“油滑” 。 采薇 “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 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 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

7、 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 铸剑 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 理水 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 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二散文 第一个十年 一、 新青年 “随感录”作家群 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 2、 新青年 “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新青年 莽原 语丝 (后分化出“言志派” )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 青春新纪元 陈独秀

8、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 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 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 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 奉答王敬轩先生 作揖主义 鲁 迅 新青年主将, 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美文”和“言志” 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闲谈体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 北京的茶食 故乡的野菜 苦雨 喝茶 乌蓬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文抄公体” 30、40 年代 常兼两种文体之美

9、,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 关于傅青主 无生老母的信息 2、其他作家 俞平伯 杂拌儿 燕知草 陶然亭的雪 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 钟敬文 荔枝小品 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 茶 黄叶小谈 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 太湖游记 情思清朗。 冯文炳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1、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 “爱的哲学” 。 往事(一)七 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

10、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 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 、 “中文西文化” 。 往事其二(八) 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朱自清 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 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匠气。 背影 荷塘月色 儿女 执著地表现人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绿 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其他作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 梁遇春 春醪集 泪与笑 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许地山 空山灵雨 落花生 宗教气氛的渗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叶圣陶、郑振铎

11、、茅盾 写实的“人生派” , “五卅”时的愤怒呼喊 瞿秋白 饿乡纪程 赤 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叶圣陶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 藕与莼菜 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 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 六月一日 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 山中杂记 真率、俊逸。 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 暴风雨 宿莽集 旅日散文,低沉格调。 叩门 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郁达夫 率真、坦诚的自剖式文字, “自叙传”特点。 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 归航 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还乡 还乡记 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

12、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 一个人在途上 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 月蚀 卖书 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 路畔的蔷薇 青春的欢悦与离乡的孤寂。 五、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 “语丝”派 “语丝文体”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 “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 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林语堂 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后创办论语而分化。 剪拂集 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含幽默。 2、 “现代评论”派 徐志摩 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多冥想型小品。 翡冷翠山居闲话 我

13、所知道的康桥 “浓得化不开” 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繁复华丽。 陈西滢 西滢闲话 贵族化立场,但行文流畅,富幽默感。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 “诗界革命”的演变梁启超 从“新意境” 、 “新语句” 、“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1“作诗如作文”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 “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 “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阵地:新青年 新潮少年中国 星期评论 学灯 觉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