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政治经济学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6692535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政治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新编政治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新编政治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新编政治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新编政治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政治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政治经济学(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经济形式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经济,生产力,分工形式,经济形式,总体上:,分工的发展:,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经济形式的发展:,商品经济,社会分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二) 商品经济,1、社会分工定义 范围扩大: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社会范围。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房地产、通讯、信息、旅游、餐饮、娱乐等。,2、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三次

2、社会大分工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当原始社会进入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劳动生产率 剩余产品 交换 (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生产力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当原始社会进入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这时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金属冶炼技术出现,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商人阶层的出现,他们不再直接从事生产)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进入文明时期以后)逐渐产生了城市经济、产生了城乡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商

3、品经济已经有了萌芽,但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社会分工。产生了产品交换的必要。但仅仅有社会分工并不意味着商品经济一定产生,还应该有: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各自占有的生产资料数量不同、生产条件也有差异,使产品也各不相同, 使各个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差别,对彼此的需要。 两个条件有不同的地位。,3、生产力对商品经济发生发展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产生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商品经济

4、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形态的两个阶段的比较: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生产目的的差别: 自给自足 交换(以追求价值为目的) 广度上的差别: 封闭型 开放型 积极性差别: 保守型 开拓进取型 (说明:前者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动力的局限,后者商品生产者外受竞争的压力,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动力强。)再生产的差别: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说明:前者受生产力的局限,没有剩余产品),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生产力发展 社会分工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1、商品经济发展的 阶段: 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原始社会的公社没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5、,即使偶尔有而产生的交换也是偶然的和简单的物物交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商品经济是属于从属地位。小规模、小范围,货币为媒介,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交换的目的是个人为了获得使用价值。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2、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总之,推动了生产力的长足进步。 具体表现为: 第一:商品经济 社会分工 生产力。比如,中国20年来的进步。 第二:开放性、竞争性是生产者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A、资本主义社会为商品经济开辟了广阔的道路。B、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对解放生产力的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6、盾依然存在: 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危机。 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于1825年,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也是二战发生的一个深刻的原因。所以,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要科学的分析。,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二 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1 、使用价值,(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2)、使用价值的定义 (3)、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

7、同的,能满足人们的 不同需要。 使用价值的量: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4)、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物品的使用价值:物品的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关系。 因此“无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A、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体分不开,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与物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 交换价值,(1)、定义(书P36) (2)、商品有交换价

8、值的原因 思考:两个不同的东西能交换吗?共同点在哪里?两把斧子交换一只绵羊,为什么是这样的量的规定性,量上相同的东西是什么?,有共同的东西的两种物质才能相互交换,而且也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不是,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是自然属性或效用吗,是供求决定的吗?,不是,无论供求怎样变化,一些商品始终比其他一些商品昂贵。,相交换的商品之间有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是这个等同的东西的表现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价值,(1)、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定义中注意: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其他经济如自然经济条件

9、下,一般人类劳动不形成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经济关系。,(2)、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书P37价值绝对的量,交换价值相对的量,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背离。,4、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两个因素首先是统一的: A、缺少其中一个都不能成为商品。 B、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劳动产品如果没有用,所耗费的劳动就没有用,就不能形成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商

10、品的使用价值之中。,两者又是不同的和矛盾的: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C、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的。D、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别人生产的,只有生产者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才能获得价值。 详细解析:,商品内部矛盾(二因素的矛盾) A、生产者生产商品 目的:为了获得价值生产的是:使用价值B、消费者: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C、无论生产者或购

11、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这就是矛盾。 D、商品只有首先被证明具有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其价值,必须先让渡其使用价值卖出去。所以,只有先卖出商品,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卖出商品被称为“惊险的跳跃,一旦失败,摔坏的不是商品体自身,而是商品生产者。”,生产者不需要,(二) 劳动二重性,使用价值 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价值 都是人的体力脑力的耗费,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两方面,创造,什么关系?,1、 具体劳动,(1)、定义:生产者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的劳动,是特殊的、有目的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

12、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2)、特点: 具体劳动形成社会分工。比如:织布、编程序 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具体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个要素的结合。正如威廉配第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土地泛指的是自然物质。中国的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 抽象劳动,(1)、定义: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2)、特点: 抽象是以简单劳动作计量单位。(抽象的简单劳动的耗费形成价值)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分。作为形成价值抽象劳动,要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因此,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

13、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简单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劳动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两者是统一的: 因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2)、 两者的不同: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 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是历史范畴。,性质上有区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从劳动

14、的特性上考察的,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动,在质是不同的,因此,在量上也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上考察的,在质上相同,量上可以比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的长短的问题。, 与商品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马克思才指出“一切劳动,从一个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个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4、 劳动二重性的

15、意义,(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为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的。,(三) 商品的价值量,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价值 抽象劳动 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使不同的商品交换时在质上有共同的东西可以比较,但怎样衡量其交换的量应该是多少呢?1只绵羊=2把斧头还是2只绵羊=1把斧头?,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1)、价值量的决定,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做一个沙发:假设他们做的沙发都能顺利卖出去。 问:谁能赚钱?,其实:不一定。注意讨论的前提。( (2)、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叫个别劳动时间。问: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吗?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越磨洋工就反而越能赚钱?,(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定义: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分析定义 客观条件: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主观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比如:泰勒的血汗工资制、摩登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