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8886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中华文化概说心得体会篇一: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咸阳分校 专 业 15 秋计算机专业本科 学 号 学生姓名何立昭 XX 年 12 月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其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

2、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

3、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 ,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 ” 、 “德国中国年 ” ,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

4、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 “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

5、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 “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 “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 ,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XX 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 “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

6、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 , “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 , “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 。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

7、”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

8、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 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 ,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

9、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 、 “以和为贵” 、 “兼爱” 、 “尚贤” 、 “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革命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

10、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XX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 笔者认为,要

11、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12、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 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 ,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

13、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彭付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 航天大学出版社 XX 2、张岂之 传统文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XX(01) 3、胡世庆 张品兴 中国文化史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991 4、 田季生 贺润坤:中国传统文化概观J .科学出

14、版社 XX-8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6、古德诺 解析中国 蔡向阳 李茂增译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8 篇二: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XX 年 7 月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 【题目】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辨析 【摘要】 在当代中华道德思想文化谱系中,虽然有古典儒家思想的成分,但由于它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各历史时代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思想文化,远比古典儒家思想丰富和深刻,因而更适合现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15、 儒家思想;和谐社会;思想资源。 【正文】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逢重大变革的时代,都习惯于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中儒家占主导地位,所以,如何利用儒家思想资源的问题每每被提及。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洋务运动、五四运动、近年来的新儒学运动,都就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在目前学术界,一些较为普遍的主张认为,儒家思想中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孔子所说的“仁”包括“义、礼、忠、恕、孝、悌、慈、爱、勇、温、良、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内容, “忠恕之道”只是其中两点。如

16、果从孔子的文本探究其含义,就很容易发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如对“爱”的解释,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墨子的主张是:“视人这国若现其国,视人之家若现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为人之国,若为其国,?为人之都,若为其都,?为人之家,若为其家?” 。儒家过分看重血缘亲情,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重要性,这就很容易在社会生活领域造成缺乏公平意 识,直接妨碍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不管这种秩序是否合理和公正显然,对人类社会来说,问题不在于有无秩序,而在于这种秩序是否公正合理,在于这种秩序能否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不断促进绝大多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 “和谐”并不是说统一体中没有矛盾和冲突,只不过是矛盾和冲突的双方相互容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健康互动、互利双赢,以致矛盾双方关系达到平衡与协调状态,并且其中一方的发展对于另一方的发展有利,从而使矛盾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