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6688550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P资源的接收与应用,广西电化教育馆,主要内容:一 、“校校通”工程介绍二、项目管理与应用制度三、卫星数据接收卡的安装、驱动、控制程序的设置四、通视DVB数据接收软件的使用五、远教IP接收软件的安装、注册、使用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介绍、管理、应用七、流媒体节目的接收与播放,一 、“校校通”工程介绍,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具体目标是: 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

2、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校校通”工程的四种基本实施模式:1. 教学光盘播放点配置大屏幕彩电、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运用光盘上课、教师辅导或教师上课、光盘辅助)。 2. 卫星教学收视点配置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彩电、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

3、点的功能。,3. 计算机网络教室 配置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其特点是除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4. 校园网和教育城域网,国家已实施和即将实施的“校校通”工程 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 “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投资8000万元、李嘉诚先生投资8000万元在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和3个自治州建设1000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广西有13个贫困县895所中小学建设了卫星教学收视点。,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

4、的决定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1.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2.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3.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启动教育部现代

5、远程教育示范试点工程,面向广大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信息化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构建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并持续不断地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农业、科技信息,这必将为西部农村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在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西部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仅为广大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打开了看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广大学生和教师通过这个窗口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还会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对于更新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将会有力促进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总体教育水平和质量,逐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别,实现西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为西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与地方共投资100亿(重点在西部),按3种模式实施该项目(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试点示范工程投资3.44亿建设31579个教学光盘播放点、50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00个计算机教室,其中广西建设330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9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试点工程投资18.

7、9545亿建设2059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9598个卫星教学收视点、6934个计算机教室,其中广西建设415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80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324个计算机教室。,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国家经费主要用于盖房子,二期将有60%的经费用于学校校舍建设,其他40%用于教学设施、师资培训,包括 “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广西将在41个未“普九”的贫困县建设近500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国家支持西部八省区 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点广西建设了190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其中:小学700个;中学1200个)。,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工程项目 工程的主要任务:在全区所有乡镇的1361所中心小

8、学建设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统,接收鑫诺一号卫星传送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数据广播节目和中央电教馆资源服务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小型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基本条件;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相应的教学光盘、农村实用技术电子教材,使教师得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卫星收视点系统(设备组成及连接方法),二、项目管理与应用制度 一句话: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效益。,几点建议和要求1、学校成立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装备项目领导小组。(做到专人负责,专人专管,统筹规划,

9、加强资源的信息化应用,每学期有工作计划、检查、上报工作总结)2、做好项目设备安装及电教室的布置工作 。(严格按技术要求安装接收天线;设置设备专用柜,用于放置计算机、电视机、DVD机等项目设备)3、核对本校软、硬件设备型号、数量,并将核对结果存档备查,列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4、重视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保养工作,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解决,属生产厂家保修范围的,要及时与厂家联系维修,或与县电教站、区电教馆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联系(0771-2805180)。5、落实防雷、防火、防盗等有关安全措施。必须安装避雷针、避雷器,防盗门窗。6、制定具体制度,保证资源正常接收和应用,建立设备安装、

10、资源接收、使用、维护档案。如:项目人员职责、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制度、电视节目、IP数据节目接收登记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登记表、开展教师培训和农科教培训活动登记表等。7、卫星接收系统只接收指定的教育频道,不能接收教育台以外的频道,并到县广电局办理接收许可证。,8、项目设备严禁任何私人挪用或占用。9、及时做好 IP接收软件的注册。设备到货一周内必须将IP接收软件的系统编号报到区电教馆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0771-2805180)10、制作具有本校特色的网页,宣传项目工作开展情况等等。1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抓好项目教师“传、帮、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充分利用项目设备为教学服务

11、,为学生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12、充分发挥项目设备和本校电教设施优势,做到资源共享。13、定期出版项目活动简报和墙报。14、以课题为切入点,带动项目的深入开展。要积极申请加入广西贫困地区教育卫星宽带网资源应用研究课题。联系人:区电教馆教育技术与网络教学研究室于丽华,0771-2810489,三、卫星IP数据节目的接收,1、接收所需主要设备及软件计算机卫星数据接收卡数据接收卡参数设置程序接收软件(通视DVB或远教IP数据接收),2、设备的连接方法,3、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节目安排表 有关参数介绍一个重要概念-PID码 传输数字节目信号,首先要对音视频及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在传送包的包头上

12、用1字节作为标识,就是PID码,即包识别码。简单理解,PID就是为卫星传送的每个数据节目加一个编号,卫星数字接收卡要根据这个编号来判断所收到的数据包属于那一个节目,分别进行处理。如果不知道PID值,就不能正确接收相应的数据节目。,1节目分类:电视节目、IP数据节目2IP节目:节目类(流媒体)、信息类、课件类3PID值、频道编号、频道名称、频道内容、接收软件的对应关系4用以泰智和接收软件接收IP节目时必须添加PID值:B05用通视DVB接收软件接收IP节目时必须添加PID值:B1,四、卫星数据接收卡的安装、驱动 以及控制程序的设置,五、通视DVB数据接收软件的使用,六、远教IP接收软件的安装、注册、使用,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介绍 及管理与应用,八、流媒体节目的接收与播放,谢谢合作 多提宝贵意见 20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