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680912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 建筑技术科学 sj1035 班 学号:201020232023摘要:摘要: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代表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著作之一。它所闪烁的智慧光辉不仅促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值得今人的研读思考。本文从古代先民的环境生态思想观上再读诗经 ,在了解诗经内容与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畏天” 、 “敬天” 、 “顺应天命”以至“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化过程中,发现古代先民的天人相处、先民生活、国土营建、环境保护等活动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并从景观规划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浅看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对当代社会城市发展的启示,望以古老的智慧启发现代人与自然

2、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关键词:诗经 、环境生态思想、敬天思想、顺应自然、天人合一1、 诗经诗经及先民生活环境简述及先民生活环境简述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中国先 民诗歌,后经孔子删定为 305 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是土风、风谣、 民歌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被称为“十五国风” ,一百六十篇。 “雅”是宫 廷乐歌,为“大雅”和“小雅” ,共一百零五篇。 “颂”是祭祀乐歌,现存四十篇。 诗经广泛的反映了先民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集政治、经济、伦理、天 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等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根据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考据, 诗经时代的生态环境情况为“当时黄河流域主要是 森林地区,大致从渭河上游及更西的地区开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黄河中游西北部是草原 地区。森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而草原地区也兼有森林茂盛的山地。 ”2物产与资源的极 大丰富产生了周代先民以农为主,渔猎并取的生活方式,并使自然与人的关系极为亲密, 同时也造就了古代先民朴素的环境生态思想。2 诗经诗经中体现的生态环境思想中体现的生态环境思想2.1 由由“畏天畏天”到到“敬天敬天”的自然崇拜的自然崇拜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回避、敬畏、征服、协调的过程。上 古时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强烈的生存欲望驱使下

4、,先民与自然界进行着长期抗争,并 不断的观察着自然规律。文明初启的人们往往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万物感到迷茫与敬畏, 并由此产生了无数的崇拜图腾。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玄鸟中对于商 族的起源做了这样的描述。 不仅“玄鸟”这一自然物作为祖先神被商人所崇拜, “天”更是成为呼风唤雨、决定 人命的至上神,这种“敬天”思想对后世的“天命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应而生的祭 祀行为更是延传千年。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暳管声。 ”正是诗经商 颂那中描写春秋时期商族后裔宋国襄公在鼓乐声中祀祈神明、保佑其顺利开拓疆土的 盛大场面。而从周代开始,更是以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等的祭祀巡守活动来集

5、中体现古人对 “天”的敬重。如周颂般中对武王克商后的巡守而祭河岳的情况描述:“于皇时周, 陟其高山,齢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武王登上巍峨的高山, 眼前峰峦叠嶂,众多河流汇聚于黄河大川,普天之下,都服从周朝的命令。这种“敬天” 的思想弥漫于商周时代的宫廷、民间,成为当时人们各种活动的思想基础,更成为后世中 国传统哲学思想核心“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原点。2.2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思想指导下的国土营建思想指导下的国土营建在“敬天”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诗经中祭祀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商代与周 代先民对于“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商人注重天命,但这种“敬天”的意识仅仅在于等

6、 待神灵的赐福,甚至盲目、愚昧的认为“天”会一直眷顾并帮助王朝。而周人的“敬天” 思想则更加趋于理性,认为“敬天”的要求在“顺应天命” 。 “天命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作 用于人事,而是根据人们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做出赐福还是降祸的选择,因此周人充满了浓 厚的配天思想。 ”3如诗经大雅文王中推崇文王之德,说其建立的周朝是“周 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 (意为周王朝虽是古邦国,但承天命建立新王 朝。周王朝的光辉荣耀,完全是遵照天命的旨意。其中:不(p)同“丕“,大。 )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周人对于其生活的生态环境提出了“顺应自然”的要求。如在 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 “

7、三之日于在耜,四之日举趾”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等农民生活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周人顺时而为的观念。 “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并不是消极的祈求天的帮助,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做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行事准则,是天人和谐的过程。在它的指导下周朝 及其后代王朝的王国营建和土地开发更加趋于理性,我们今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 、 “可 持续发展”思想也可以在那个时代略窥雏形。 、重视绿化造林 大雅皇矣中有一段周太王在岐山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描述:“作之屏之,其菑其 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 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意思是

8、: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 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 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上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 命于天国家稳固。4“皇矣 ,美周也。 ”(毛序 )这首诗全篇体现周代几位王秉承天命、德行卓越的 创业历程,突出赞美周王的美德。通过上文节选部分的描述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积 累了丰富的植树经验,通过去除枯木败草、合理密植等手段,使城域环境健康发展。而且 这种环境处置的好坏问题更是提到了帝迁明德上天考察天子德行的高度,可见先民对 于绿化环境的重视。 、形胜宏观考量城市环境选址,城市建设具有

9、“大局观” 诗经庸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 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 云其吉,终焉允臧。”其中的定是营室星的意思,即说:当营室星位于天空中心时, 在楚丘建筑宫室。度量好日影、测量好方向,楚丘开工造房。栽种榛树、栗树、梓漆与椅 桐,待其成材伐作琴瑟用。登上漕邑废墟,眺望楚丘与堂邑,测量周围的山陵与高冈。走 下田地看农桑情况。如果占卜是吉兆,所建城池必然能够健康发展。 天象、方位、植被、地势、土壤、卜辞,综合考查与评价城市形成的各种因素再建城, 这正是当时人们对于改造所处环境的“大局观” ,这种形胜的城市选址

10、与建设手法对后世风 水学说产生巨大的影响,更暗合我们今日“宏观把握、综合分析”的城市规划手法。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即:芦苇丛生 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芦苇初茂长成形,叶儿润泽有光彩。虽然整诗反应的是贵族统 治者的宴会情况,但在仲春万物初生之际,宴会主人爱护草木的行为,从一个侧面体现古 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苃。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 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看到郁郁葱葱的棠梨树,不要破坏它,因为它是先人召伯 所种。这首睹木思人的诗通过对于树的爱护,体现了周人对后代的劝诫祖先的基业

11、应 当代代相传。我们可以预见在这种保护先人环境的“百年育树”过程中,生态环境必将得 以保护,文明得以持续。2.3 “比兴比兴”手法背后的手法背后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思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宋朱熹)比和兴 都是利用此物和彼物的关系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可以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富 有艺术感染力。5如魏风硕鼠中以老鼠的贪婪来比喻统治者;邶风北风中以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的景物描写引起全诗,并暗示着国家危乱将至。在许多诗句中, 比兴的手法常难以区分,所以古人经常“比兴”连用。 据统计诗经中有草名一百零五种,木名七十五种,鸟名三十九种,兽名六十七

12、种, 昆虫名二十九种,鱼名二十种。12各种器物名三百多种。这些大量的自然物的描写,它们 或“比”或“兴” ,使诗歌呈现了美轮美奂的美学意境,可谓万物有情。我们且不论这些自 然物在诗歌中的具体指代与作用,仅从表象来看可以发现: 、古人善于观察自然 、古人热爱大自然 、古人与自然关系密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周南关雎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周南桃夭 )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郑风风雨 ) 、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郑风山有扶苏 ) 这些自然景物已经脱离其实用意义上升到人的精神、情感、道德层面,这正是古人 “天人感应” 、 “天人合德”的表现,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早期社

13、会的具体表现之一。 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中国人从“天、地、人”三才和同的角度观 察世界,强调“天”能主宰一切, “人”能感通天地,万物可以圆融“合”为一体,他们之 间并非对立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更是和谐的。3、 诗经诗经对现代环境生态思想的启示对现代环境生态思想的启示3.1 活的景观活的景观朴素审美思想下的大地景观朴素审美思想下的大地景观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 鹤鸣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 以看出先民的朴素审美观点活的景观。 当代城市景观充斥着大草坪、大绿地的模式。受西方园林的影响,几何化的园林在我 们的城市中屡见不鲜。这种园林风格,反应在中国的城市

14、中,削弱了秩序与韵律,往往流 于单调、冷硬、不亲切。而在整部诗经中,对于自然景物、园林景观、宴会游园、农 耕生活等多处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桃之夭夭” 、 “关关雎鸠” 、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 “方苞方体,维叶泥泥”的自然景象,是人们陶醉于自然景物的生机盎然。先民对于生态 环境的审美在于自然生命力而不是人工创造性。正如俞孔坚先生曾将景观设计学的起源总 结为“生存的艺术”一样17,周代先民开拓文明基石的活动中,满怀着对于自然地尊崇与 对生命的渴望。他们喜爱的景物不仅仅要“美”更要“活着”而且是“生机勃勃的” 。 我们创造景观常常强调地域的归属感,而“活的景观”正是通过对于自然生机的再现

15、创造自我认同、自我归属的氛围。 “活的景观”简单来说就是景观空间成为一个循环健康的 生态系统。他应当摒弃“面子”工程的虚假,创造亲和自然、关怀人性的空间体验,而且 这种景观应当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发展。 3.2 承前启后的管理思想承前启后的管理思想诗经中的很多篇幅是描写古代帝王活动的,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帝王 在政务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开拓与继承并存。规章制度首先是延续前人的方法,然后再根据 实际有所发展。在营建国都、园林的时候,施政者首先保护先人所留,如树木等,而后顺 应天命,根据实际的环境承载力开发国土。而园林建成后,更强调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种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在现

16、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当 加强这种承前启后的规划策略,延长规划的实际可控期限。对于生态环境在规划上应有长 远的眼光;在环境建设中应当有计划性与连续性,避免因为任意变更方案而造成的环境破 坏与资源浪费;在城市管理上加强公众的参与,集广智于一城。结语结语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严重。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经济建设、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 21 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诗经作为我国早期先民的历史 记忆,它集中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更蕴含了文明发展的古老智慧。先民对自然环境的 崇敬与谦逊、爱护与协调都值得我们今人反思,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被证明是适合当代社会 发展的先进哲学思想,这些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文明的成长是智慧积累的过程, 只有将现代文明与古老智慧相结合人类才能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