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68052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新闻两篇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所谓新闻简单说就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它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体裁,看电视或者报纸都会遇到它。新闻报道的样式很多,有消息、通讯、特写等。本文两篇新闻就属于特写,新闻特写主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过学习本课两篇新闻,加深对新闻这种文体的理解。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新闻这种文体。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理性思维方式,增强民族自豪感。知识汇总知识汇总1、背景资料(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

2、2 年 6 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8 月 29 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英国。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定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1898 年 6 月 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 99 年。至此香港就完全被英国占领。1997 年 7 月 1 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上的

3、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2)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 年 4 月 27 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 6 月 14 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 45 个分营。营内 5 个焚尸炉平均每天要焚尸 10 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 28 个民族的 400 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 250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 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2、为下列加红字注音。停泊( )退役( )雏菊( )窒息( )祷告( )仪式( )纳粹( )撰写( )废墟( )噩梦( )水艇( )倒(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瞩目】注目【易帜】改换旗子【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陈迹】过去的事情。【凝重】端庄,庄重。【冉冉升起】慢慢升起。【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隐秘】隐蔽不显露。4、多音字zi 一年半载;记在书报上:登载 载zi 用交通工具装:装载;充满:怨声载道;乃,于是:载歌载舞qio 没有声音:静悄悄悄qio (1)忧愁:悄怆 (2)寂静无声:悄然无声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别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1841 年 1 月 26

5、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1997 年 7 月 1 日,在香港飘扬了150 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别了,“不列颠尼亚”!历经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香港终于回来了! 内容概述内容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外联部主任周树春和记者杨国强等写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它详细的描述了中英双方在港举行的交接仪式,视角独特,观察敏锐,立意新颖。此文被评为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关于通讯关于通讯通讯也是报刊常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新闻和通讯的主要

6、区别:一般来说,通讯和消息之间没有很严格的界限,新闻界把消息比作“电报”, 把通讯比作“书信”,有一定道理。 事实 表达方式 篇幅 时效性 新闻 概括性 叙述简洁、明快 较短 强 通讯 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有作者的议论较长 比新闻稍弱 有关资料有关资料司徒雷登:建国前曾任美国驻华大使。“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以大英帝国的国号命名。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关于标题这篇通讯的标题很有特点。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时,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

7、登。本文活用此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与英国原名“大不列颠”同音),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别了”以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个崭新的开始。旧题新用,这个标题。揭示了事件的主要内容,新颖别致,意味深长。标题采用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有突出、强调的意味。强调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突出了香港从此以后脱离异国,回归祖国的主题。2、关于导语看电头后面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概括地报道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导语部分概括报道,在香港,英国国旗最后一次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开篇点题,这一事件具有非

8、同寻常的意义,象征着英国在香港 150多年统治的米字旗,将最后一次降落,香港即将回归。3、主体部分是将导语的内容具体化。作者按时间顺序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记录下来。仔细阅读课文,你会发现,在记述事件的详细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一些文学手法叙述描写,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增强可读性。作者使用了那些文学手法呢? (1)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 年建成,在最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写广场告别仪式

9、时,第六段加入“156 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 156 年的统治制的结束。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2)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的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内容生动、形象、可感。(3)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这两处的用笔,烘托了整个仪式过程的气氛;“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描写,则点染了“告别”仪

10、式的气氛;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副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一日落仪式的背景”,将新旧,撤离交接,终结新生这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乐曲的选择煞费苦心;“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任务的末代使命后也将退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4、通讯的结语部分仍以时间为线索,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作了小结。156 年 5 个月零四天,确凿的数字记录着这段屈辱的历史。今天,百年国耻,一朝洗雪。文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

11、从海上去”。即呼应了题目,又暗含讽刺,怎么来的怎么回去。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的结局。主旨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描述 1997 年 7 月 1 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特别是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叙述,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内容分析内容分析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2、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还

12、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4、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内容安排有什么特点?一篇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

13、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本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参与程度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6、作者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一段中为什么用“可怕”一词来形容原本美好的事情? 作者在第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而和平的景象:在布热金卡,“阳光明媚”,绿

14、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但这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所以作者用了“可怕”一词。7、如何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一句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奥斯维辛,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二是无辜的人们已经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在奥斯维辛,剩下的只有屠戮与被屠戮。祷告在这个地方已经失去了意义。 主旨主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描述参观残酷

15、无比的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的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怒,强烈地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对死难者无比哀痛的感情,启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段血泪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总结总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 400 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 年 7 月 2 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 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